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是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常常流于形式,尤其对难点的处理,往往不尽人意,在
教学设计时有难点,在课堂上却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学生更无从下手,只好冷眼相看了。如何解决?笔者认为,针对难点我们应该搜集相关资料,细致地挖掘,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制定行之有效的突破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力争难点当堂突破。
一、材料分析法。这是突破难点常用的方法,通过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体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破解难点,顺利过关。例如
《上古亚非文明》一课,如何理解
《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对于刚接触世界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生查阅该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就不难理解“它是一部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献”,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二、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
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