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教研活动设计 作业周期 : 2017-11-282017-12-29

作业要求 :

作业内容:结合学科年级组学期工作计划设计一次教研活动,活动后根据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以作业的形式并在平台按时提交。

要求:

1.教研活动设计研修成果要结合个人实际,设计合理、可行的个人研修成果;字数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教研活动设计

提交者:学员色佳欣    提交时间: 2017-12-08 08:32:50    浏览数( 10 ) 【举报】

 

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正大阳光中学   色佳欣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张骞两通西域的史实,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材料及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在熟悉教材的同时进行思考、归纳、想象,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积极进取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性。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             课前准备

搜集图片及文字资料,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和知识,并制作课件。

四、             教学方法

问题设置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利用史实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分析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图片的欣赏,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013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使沉寂1200多年的丝绸之路再度进入世界的视野。中亚各国也向联合国申请“丝绸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丝绸之路”得到如此关注?它是一条怎样的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明确本课两个知识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一)   张骞通西域

1.展示水果图片

提问:这些水果并非中原产物,那谁知道它是从哪里传来的呢?

学生:西域。

提问:西域指哪里?

2.出使西域的原因:(朗诵《凉州词》、《渭城曲》)

提问:当时的西域状况如何?(荒凉、人烟稀少等)如此荒凉之地,为什么张骞还要前往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提问: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不采取政策?

学生: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没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战胜匈奴。

提问:张骞出使几次西域?

学生:两次

3.出使西域的经过: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玉门关→阳关→乌孙、大宛等国(今我国新疆地区)

(1)       出使西域的影响

(二)   丝绸之路

1.       名称的由来

2.       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3.       海上丝绸之路

(三)   对西域的管理

1.       西域都护的设置与意义

2.       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六、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两汉对外的关系。即: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七、             板书设计

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同西域各地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三、对西域的管理

1.       设立都护

2.       意义

八、             布置作业

九、             教学反思

 

老师评语

牛冠马戴

评语时间 :2017-12-26 17:09:21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