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根据作业要求,题目自定 作业周期 : 2018-01-262018-04-27

作业要求 :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结合线上线下的学习及应用,相信你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重点提交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节)、教学反思等。
2.内容必须是微课类和PPT的形式,并加上文字教案说明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根据作业要求,题目自定

提交者:学员朱莉    所属单位:伊宁县英塔木乡中学    提交时间: 2018-02-27 18:05:00    浏览数( 0 ) 【举报】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欣赏、评述课,要在欣赏活动的同时,着眼于对欣赏的艺术作品的理解,教会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述的表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构筑了“理论系统”中的创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内容作规律,通过重点分析比较和“开国大典”“长城和直观情景演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体味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从直观感受步入理性认识,从而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涵,继而也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欣赏与评述基础知识与理论,探究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锻炼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绘画作品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感受、认真参与对作品与实物、实景的比较、分析和讨论。以个人钻研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关注,尤其是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主动关注。帮助学生逐步建树对于绘画作品乃至其他艺术作品的兴趣,懂得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乐于学做一个懂得艺术、热爱艺术的人。

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造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难点:

以艺术作品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所有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并懂得艺术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在情感与理解上的加工创造。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对艺术创作规律

了解甚少,还缺乏对事物细致深入的探究能力,更需教师多加引导。让学生从直

观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继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教法:

我准备用启发引导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利用观察法,区别画家的作品与生活原型。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互动,让学生表演内心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1(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艺术包括哪些吗?

生:

师:你真棒!艺术包括舞蹈动漫雕塑音乐戏剧绘画小品建筑话剧表演……等。

2、(作品欣赏)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些艺术作品,在欣赏的时候把你们看到的物象内容说出来好吗?

生:马、自行车、白菜、茶壶

师:这些都是当代的艺术作品。让我们在穿梭历史,走近宋代欣赏李公麟的《五马图》局部,19世纪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的作品《虾》,看完中国的艺术作品,我们在去看看同时期外国画家所表现的内容,法国丢勒的《拾穗》,梵高的《向日葵》。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到这些古往今来中外艺术作品里所表现的画面、内容,我们在生活中能见到吗?

生:能

师:那你能说一说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吗?

生答:艺术作品表现的都是生活中的现象

师总结: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都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可以说艺术源于生活

板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讲授新知

1欣赏《开国大典》视频片段

提问:欣赏完这段视频,你心中是怎样一种情愫?

生:激动,自豪,内心欢腾

展示《开国大典》照片,如果让你去表现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根据我们刚才回顾的这一段历史画面你会描绘上什么呢?

生:

师:为什么?

生:

师问:观察这两幅作品一样吗?翻书P5页认真观察

生答:

2思考讨论

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两张作品比较,看看作者是怎样对油画进行处理的,思考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画面在色彩处理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答: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蓝天、白云、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色彩鲜艳明快

2油画中的天安门廊柱与真实的天安门廊柱有什么不同?

答: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构图技巧

3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更突出?画家是怎样突出毛主席形象的?

答: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4油画中有菊花,是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

答: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师问:如果没有当时这一历史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开国大典》这一油画作品吗?

生答:不能

师:足以见得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从这一历史的真实当中来。通过欣赏,艺术家把生活中的现象并不是完全的复制,而是融入了什么再进行创造的呢?

生:艺术家对这一生活的认识,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行创作。

师:再次强调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知识探究

出示吴冠中的国画作品《长城》

问:这是一副什么画?主要看到了什么?通过这些线条,你能看出他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吗?

生答:

师展示:吴冠中这样说他的画:“过往惯见全是重复雷同的构图方法,长城被置于山丛之中,山的形和色都很单调,缺乏了突出长城的角色,长城被淹没其中,丧失了雄伟的本色。我刻意将画面全部面积任长城尽情奔驰,山舞银蛇是长城的独特个性。我是从写生入手的在不同地区、不同地段捕捉过长城的各式各样的转折、跌宕、蜿蜒,搜寻过种种宜乎长城攀登的险隘奇峰。如予我万丈巨幅以容纳这诸多形象,我会推辞。因造型艺术中简单的加法未必增添艺术内涵,相反,往往破坏了造型美之整体。加法之后继之减法,减去拖泥带水的累赘,只一味突出行动中之长城长城之存在。”

思考讨论: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把看到的长城真实具体的的去刻画,而只为突出长城的什么?

答:突出长城的雄伟转折蜿蜒连绵不断

师:我们把这种用主观的思想情感所创造的画称为抽象画

抽象画也源于生活吗?

生:源于生活

师总结:一切艺术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活动—感受(深入生活,感受艺术)

1、欣赏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请说出你对这幅画的初步感受

2、了解创作背景:

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突然发现河的那头有一队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边蠕动,走近了才看清是一行拉着满载货物大船的纤夫.他又把目光转向涅瓦河大桥上往来人群中红男绿女和热烈豪华的场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萌发了创作纤夫生活的构思.他利用暑假与风景画家瓦西里耶夫一起去伏尔加河考察民情和写生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画了很多纤夫真实的形象和素材。用3年的时间创作完成这幅世界名作。

3、观察手中的图片资料,让我们一起体会那个年代俄国纤夫的生活状态。

4、感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及内心世界,并结合悲伤地音乐演绎这段纤夫的辛苦生活。

一些同学们把它们动做演绎的很到位,可是老师觉得缺少点生动与生活的味道,你们知道列宾为什么把纤夫的神情捕捉的那么到位、纤夫形象刻画的那么显明,能画出了如此真实,贴切,传神的艺术作品。

提问:是因为……?

总结:艺术源于生活    我们要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体会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五、课堂小结

生活是一门艺术,就让我们:

用一份真爱去品读;

用一份真情去谱写;

用一颗真心去描绘;

用一双慧眼去发现;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板书: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 为艺术给灵感 艺术        艺术 取源于生活  生活

董希文 油画《开国大典》

              吴冠中 国画《长城》

教学反思:学生是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组织、参与下,探究生活中的艺术,体验各种艺术手法的魅力,欣赏大自然的美与艺术作品的美。师生在活动中共同提高。然而这节课我显然没有做到。我面对的是十三四岁的学生,限于年龄与学识的浅薄,我对自己设计的问题没能预见性的加以分析,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题本身是一个很大很专业的艺术主张,对于他们注定难以理解。他们的回答让我显得束手无策,例如:在欣赏《长城》这一国画作品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分析,国画作品中的长城是表达作者对长城的一种感受,我本以为学生会理解,但学生反应是似懂非懂的样子。我的夸夸其谈作为演说可谓精彩,但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他们的经验,老师没有俯下身体倾听学生的话语,双边活动显得不足,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充当着绿叶,在老师的讲解中被动的接受程式话的观点,机械的欣赏,有如丧失血脉的生命,苍白而乏力。“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愚蠢的,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明智的”,然而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话,需要多么大的修为才能顺理成章的作到,我不能,这是我需要深刻反省的地方,也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困惑

    课堂中有学生问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吗?我当时的回答现在看来有些含糊笼统,只是告诉学生现实生活里不全是艺术。没有生动的举例说明,缺少说服力,这说明我的准备不足,缺少随机应对的能力,现在觉得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借用别人的例子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这样的说明是多么的浅显易懂。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学,然后知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很多方面的不足,惭愧之余,更多的是努力,既然选择身为人师,就注定要不断的学习提高,与时俱进,将自己最好的表现呈现在学生面前!

 


附件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3-15 10:21:00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