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题目与要求 作业周期 : 2018-01-31 — 2018-05-20
作业要求 : 根据项目考核要求,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如下要求,各位学员请在“实践研修成果 ”栏目中根据所发布的要求提交一篇实践成果。由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阅。
题目:
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
发布者 :教务管理专员
提交者:学员陈世容 所属单位:第二十中学 提交时间: 2018-03-01 11:52:52 浏览数( 0 ) 【推荐】 【举报】
地理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特别是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我们做的不太好的,平时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对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太注重,而我们应该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现分享一篇教学设计如下: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遵义市第二十中学 陈世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学生已知的内容就无需重复讲解。而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三、设计思想
本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对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课标的要求,本堂课一是了解黄河各河段的特征,二是了解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应突出对“黄河之害”和“治理对策”的把握,让学生领会治理黄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微课课堂和传统课堂相结合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教学方式太单一的话学生容易疲倦,且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资料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我将黄河的概况、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特征录成了微课视频,一是能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黄河,二是让学生能根据视频归纳知识。另外,对于黄河下游的特征和治理,内容相对复杂些,因此这部分没有采用微课的方法
2、加入地理实验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地理知识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本堂课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我用塑料瓶模拟了一个河流的河道,并用细沙和水模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进入华北平原泥沙的变化,这样即能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也具有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
3.充分利用图文资料 除了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外,我还画了一幅黄河干流示意图,用于教室中,将黄河的概况、特征等知识点归纳后直接展示在这幅图上,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图!
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图示法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黄河的概况及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理解黄河各河段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微课视频及书本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黄河的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地形区)。
难点:黄河各河段的特征以及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 活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播放歌曲《保卫黄河》,播放歌曲时边播放黄河各河段的自然风光,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壮观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 |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 ||
教 授 新 课 | 黄 河 的 概 况 |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黄河(板书题目),(老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游客,先将学生分好小组) 播放微课视频——《黄河的概况》,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教材55页第一段完成导学案第一个活动。依次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并填绘在板图上。 | 观看微课视频,直观简洁,小组讨论并上台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盎然。 | |
黄河的特征及治理(上游) | (过渡)现在请游客们和我一起从黄河的上游看看,上游都有哪些特征呢?(并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教师再播放微课视频《黄河上游的特征》,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55页最后一段完成导学案中第二题——归纳黄河上游的特征。(老师将学生们的回答归纳后板书在地图上)。 | 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完成第二个微课视频里的任务,用已学的学习策略熟练掌握知识。 | ||
课件展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河流流经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河段,河流的流量会减少? |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扩大知识视野,丰富课本知识,强化思想教育。 | |||
黄河的特征及治理(中游) | (过渡)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后又进入到了黄土高原,也就是黄河的中游,那这一段黄河又有哪些特征呢? 播放微课视频《黄河中游的特征》,并根据56页第二段总结黄河的特征,学生总结归纳完成导学案,老师将总结的特征填绘在地图上。 | |||
含沙量大:从黄河上游和中游河水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黄河在进入黄土高原后泥沙急剧上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又能提出哪些解决措施呢?(小组讨论交流) |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
黄河的特征及治理(下游) |
(过渡)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我们称它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 地上河:阅读教材55页的“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播放微课视频《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并结合有关黄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治理黄河“地上河”的问题? 做实验:用塑料瓶模拟黄河河道,演示“地上河”的成因。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黄河治理委员会”的专家,你认为治理黄河“地上河”应采取什么措施? |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扮演具体的社会生活角色,帮助他们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使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 ||
断流:阅读教材56页黄河断流的介绍,分组讨论: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
凌汛现象:黄河的上游和下游河段出现了凌汛现象,同学们自主学习,根据58页的阅读材料,分析凌汛现象发生的条件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案? | ||||
课 堂 小 结 | 同学们畅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 ||
结尾 | 朗诵诗歌:《母亲河》
母亲河 第一次见到你 你是如此美丽 再次见到你 你却满目疮痍 站在你的面前 我是这么的歉意 母亲河,生命之源 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梦想 而我们却无视这种恩泽 为了明天的明天 不要再让母亲河哭泣 保护她,爱护她 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
| 在课堂的最后,学生已经对黄河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危害都有所了解,朗诵这首诗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 ||
七、板书设计
滔 滔 黄 河
一、黄河的概况
二、黄河的特征、忧患及治理
1、上游
2、中游
3、下游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得益于学生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有关黄河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多,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回答的内容有的超出了教师的意料,给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同时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索,让地理走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也许教师会付出更多的心血,变得更加忙碌,但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一样获益匪浅,套用一句口号“我付出、我幸福;我忙碌、我快乐!”
教学设计符合规范,希望以后也这样写!
评语时间 :2018-03-01 23: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