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二 作业周期 : 2018-04-082018-07-01

作业要求 :

作业内容:

  通过学习课程《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在以下两个个研讨论题中任选一个进行阐述:

  1、请谈谈您对“心理健康”与“健康工作”之间关系的理解。

  2、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自己的状况设计一个改善计划、交流计划。

作业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作业二

提交者:学员黄春林    所属单位:南部县第三小学    提交时间: 2018-04-12 12:56:08    浏览数( 0 ) 【举报】

   

    个人认为两者关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比如路不拾遗,是因为社会道德在规范着他的行为,然而这种自我约束直接折射出他的素质水平,换句话说,也正因为他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体现出他素质教育的根基。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素质教育理想的实践模式。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其他各育创造了先决条件。一个保持健康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顺利地接受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教育。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或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有以下三点

(1)从目标上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维持心理平衡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

 (2)从内容上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会影响他的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他对事物的取舍以及他的行为方式。

    (3)从方法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通过感情沟通以咨询、测试、行为矫正等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能来观察、诊断、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智育的发展。首先它虽然无法改变人已有的遗传素质但却能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摆脱困境重建信心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挖掘心理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密不可分。两者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体育的心理保健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身体机能的影响作用两个方面。其一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是“磨炼意志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其二心理健康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美的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的基础和条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离不开学生主体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智、体、美各育的基础。

2.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的体会,谈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硬环境”,充分发挥校园“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所谓“硬环境”,指的就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只有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硬环境”,才能发挥这种“静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首先,学校应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特别是应从教育的理念出发,本着经济、实用、发展的宗旨,对学校的人工物质环境进行设计与改造,使之符合建筑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美学的原理。

其次,学校应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物质设施,如建设必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等。

再次,学校还应重视校园的“阵地化”建设,如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校报、校刊,以及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等物化媒介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它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

(2)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建设“软环境”,充分发挥校园“动态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所谓“软环境”,就是校园的精神环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或者需要通过活动加以体现的精神环境构成了校园的“动态文化”。校园“动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要比“静态文化”来得更直接,也更具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深刻性。为此,学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出发,大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的精神环境。

首先,学校应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性和人性的结合,树立新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提供正确的观念导向。

其次,要着力于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校风、班风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的共同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

第三,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并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教学心理环境和人际氛围是校园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学校应通过全员培训的方式强化教师的有关意识,以新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互助、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四,完善学校的制度管理,发挥“制度层”的育人功能。学校管理者必须理顺管理思路,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使师生行为有章可循。

第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这种“流动的文化”中真实感受校园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乐园。

从影响受教育者的因素来看,校园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综合发生作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了共时态、共空间的校园整体文化情境, 形成了文化形态的校园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物质情境和精神情境的整体文化的综合心理效应,力求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5-04 19:15:13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