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共享 > 正文

因地制宜拓展教学空间

  发布者:魏小东    所属单位:阆中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发布时间:2018-05-27    浏览数( -) 【举报】

品德与生活课是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经验密切相联系的课程。脱离了学生生活和经验的品德与生活课,本身便没有意义。所以,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生活课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与此同时,也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空是有限的,而品德养成、社会性发展的时空相对是无限的;学校的课程在时空上是有限的,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对是无限的。要使教学现场有能力平衡那些与品德与社会课有关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强调因地制宜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此,《标准》又强调“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密切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将课内学习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其中,“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和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制作高成本的课件或教具,以及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也就是说,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积极建设者,老师应具有广泛的资源意识。

品德与生活课的资源首先是源于生活的生动、鲜活、真实的生活素材。它们由生活中自然生成,有些是学生们司空见惯但又没有关注过的教育素材,有些则是学生不易体会其中道理的很有价值的教育素材,还有些是已作为教育素材使用但被表面化甚至庸俗化的教育素材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性地与其他教师和相关部门沟通,并养成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和通过网络搜集信息的习惯,用剪报、摄影等方式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素材的习惯。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的时空都是广阔的。对于品德与生活课来说,课程的视野就是老师的眼界。

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引导孩子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去探索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引领儿童“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帮助儿童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形成内在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替代孩子完成探索发现的过程,而应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引导孩子探索,这样的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指向生活,学生既心动又情动,让孩子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愉快、增强自信、学会的生活小窍门。发现是德育的灵魂,是点亮孩子智慧的明灯,能照亮孩子前进的方向。假如每一位老师都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用心关注学生,为孩子创设一个个生活圈,这将撑起道德的一片蓝天,让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旅程中成为真正的旅伴。


资源共享

最新资源共享

热评资源共享

热门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