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学习日志 > 正文

课改对小学语文的影响

  发布者:张敏    所属单位:南部县第一小学    发布时间:2018-06-01    浏览数( -) 【举报】

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即力图改变多年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偏见,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语文学习的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淡化训练,增加阅读,加强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成为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一篇篇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课文,好像是一道道精神的美餐,使他们阅读“胃口”大开;一次次精彩的综合性学习,又像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他们留连忘返。深圳某校一位学生寒假回老家,所带的唯一一本书就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他说,新编课本中的课文我就是爱读。而减少练习题量也成为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过去的旧教材中也有许多课文文质兼美,很有可读性,富有启发性,但课后大量繁琐的练习让人头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随之受到打击。语文课程改革高举生活的大旗,使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之中,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口,外面有美丽的风光在向他们招手。语文在过去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而现在,多个试验区的问卷调查显示,语文成了最受欢迎的学科之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它成为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能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教师不要以宣布标准答案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些主张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走进教室,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语文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发言的多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经常可见班上同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小组学习场面;图书馆,阅

览室,书店里,田间地头,阡陌小巷,不时闪动着同学的身影。过去是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现在是学生要求老师给他们任务;过去是不少学生希望用学语文的时间来学习其他课程,现在是同学们要求老师增加语文课,多搞语文活动。语文课程改革大大扭转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认真、积极、主动成为许多学生共同的学习态度。 

三、课堂上学生活跃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由于这次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改变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只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就切切实实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课堂上,过去是教师高高在上满堂灌,学生是死气沉沉埋头记,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自由被剥夺。这样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为木讷之人,接受了多年的学校教育,在公众面前却胆小怕事,说话不从容不连贯。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现在我们普遍看到的是,课堂上学生发言是此伏彼起,争辩之声不绝于耳;过去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现在是一到老师提问放眼望去教室里手臂林立;过去说三句话就脸红的同学,现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变得侃侃而谈,敏于应答。不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突飞猛进。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学生课外学语文的意识增强了   

多少年来,学生的课外时间基本上被数理化占领。在旧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师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所谓课外学语文,主要是指写写作文,做做作业,背背语文知识。语文作业与理科作业相比,确实太少。许多学生课外不知道怎么学语文。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许多天的晚上没有复习语文觉得过意不去,就拿出语文书翻翻,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再念一遍课文吧,很无聊,没兴趣;看看后面的练习吧,老师早已公布了标准答案;最后只得记几遍作者介绍和词语解释。这样复习,前后也花不了多长时间,就又拿出数理化课本,这才心里觉得踏实。而现在,语文至少可以说部分“收复失地”。具体表现,一是课程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告诉学生,应该在课外多看书,特别是可以多读中外名著,这就可以“占领”学生不少课外时间,学生因此就不会觉得课外学语文无事可干,而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读名著当作“正业”。二是课改倡导大语文教育,强调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公共汽车上人们的谈话,路边的一处标牌广告,教室的一则名人名言„„这些都是语文。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意识明显增强。事实证明,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内要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学只有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大力开展课外语文学习,才能根本解决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问题。 

五、课内外结合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过去的语文课堂还有一个普遍现象,或者迫于应试压力,或者因袭多年习惯,或者自身文化素养和人生阅历的欠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是照本宣科,不能也不敢越出教材,走向课外,极端者便是照着教参讲课。这就使得本来丰富生动的语文变得干巴枯燥,面目可憎。学生的直接感觉是上语文课没意思,认为语文老师阅读面不广,知识不丰富,缺少独特的人生感悟,没有人格魅力。这次课程改革,提出语文学习的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和学科内外的结合,这使语文得以“松绑”,获得解放,变得鲜活可爱。这次课程改革,对于那些知识广博、见闻丰富、课堂上能够旁征博引尽情发挥的语文老师来说,他们会感到如鱼得水,感叹“语文课改深得我心”,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而对另一部分知识面窄、知识贫乏、见识不丰而不思进取的老师来说,很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真有“人老了,弦也调不准了”的感觉。几年的课堂改革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适当向课外延伸拓展,对于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兴趣,大有好处。各套教材在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引导。 

六、教师正在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客观地说,历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三日不学便会落后于时代。那种靠一纸大学文凭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语文更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的学科。前辈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这话一点不错,语文涉及古今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包括现当代科技发展信息,几乎无所不包。这次语文课程改革在至少以下两个方面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促使语文老师不断阅读,努力成长:一是要求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扩大课外阅读量,教材中每学期介绍三部名著,另外还有其他的推荐阅读书目,如果这些要求老师自己达不到,就没有资格要求学生做到,所以老师必须多读书;二是综合性学习的设置,跨学科色彩的增强,要求老师不仅懂得本学科的知识,也要了解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所以老师也必须多读书。两年多的课改实践让我们看到,参加新一轮课改的许多老师,意识到这是一次锻炼成长的好机会,他们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更新知识,增长学问。课改中甚至出现了师生比赛读书的喜人景象。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语文老师的知识层次将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这一角度说,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


学习日志

最新学习日志

热评学习日志

热门学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