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六一”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

发布者:蒋晓丽     发布时间:2018-04-06 浏览数( 0) 【举报】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伴随着这曲动情的《感恩的心》,老师开始排练六一的节目。


  这不,老师一喊:“立正”,小朋友就会回应:“1、2”——意味着小朋友要站好队形,排练开始了。但幼儿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自制力差,一边嘴上机械地回应老师的口号,一边还在队伍中间与同伴窃窃私语,难以迅速地站好队形。于是,老师赶忙加强纪律教育:“说了‘1、2’,就站着别动。”“上台时,两脚并拢,脸上面带笑容。”老师话音一落,严峻的眼神利剑般地直视着每一个幼儿。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小朋友笔直笔直地站在自己规定的位置上。

  “好,我们先复习一下我们昨天练过的动作。”

  “手伸直,一定要伸直,弯的时候一定要弯曲;脚并拢、手伸直,手不放下来。”

  “子涵,蹲下来一点点。”

  “眼睛看老师,摇头、用力,手要用力,手往上,再来一次。”

  “左手放胸前,右手伸直,手从前面往旁边打开,打开以后一定要直的。”

  “指尖朝上,手不要叉胸,下来速度要快,用力,指尖朝下,放下时在前面45度,脚并拢。”老师边示范动作边讲解动作要领。在经过了几次这样分解动作的复习、讲解、操练后,老师要求小朋友随着音乐完整地表演一遍。

  观看这次完整的排练,我自始自终没有关注到幼儿的动作是否符合规范,可有一个细节让我异常感动,那就是:当音乐唱到“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时,两个前排的幼儿紧闭着双眼,双手交叉做着祈祷的样子(其他幼儿只是双手交叉做了一个祈祷的动作),他们显得那么地认真、投入。一下子,把我也带进音乐,沉浸在感动之中。

  虽然,老师没有强调在这个节奏中的动作需要紧闭双眼,但两个幼儿创造性的动作、真挚的情感、投入的状态,她关注到了吗?老师关注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站在舞台上不要乱转,乱动就会好丑。”“动作一定要标准,否则就会很难看。”?可她有没有想过,幼儿在六一儿童节,到底需要什么?六一儿童节最初的初衷和意义是什么?幼儿成长中最大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其实,回想当初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改善儿童的生活,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决定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从此,这一天便成为维护全世界儿童各项权利的日子。但时至今日,我们的六一儿童节维护了儿童的各项权利吗?为了排练“六一”节目,幼儿园都提早进行,有些幼儿园甚至从4月份就着手准备,放弃正常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专门排练“六一”节目,反复排练;节目的安排也由老师一手操办;为了让节目效果更好,还必须从中挑选一部分技能好或某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参加活动,使得大部分孩子成为看客等等。这些做法远远地偏离了“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宗旨,使得“六一”儿童节的功能产生异化,导致消极性的影响。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需求依次有一定的顺序,由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而且,人只有在最低限度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可按照马斯洛的这种“需求层次理论”,幼儿反反复复地排练,身体如此疲惫不堪,他们怎能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的被尊重又体现在哪里?

  记得儿时的一次“六一”,恰逢星期天,没有漂亮的衣服,只是随性约了几个小伙伴到山上采蘑菇。一路的野花、小草,和着我们稚嫩的歌声,仿佛像全世界宣布:今天,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此外,发现蘑菇的兴奋、喜悦,研究蘑菇的“专业精神”、“专业风范”……现如今,每每回想起都忍俊不禁。当时,没有人给我们安排“六一”节目,没有表演的压力,可我们透着生命最原始的张力,吸收着大自然最本质的智慧,带着人性中的憨直与纯朴,在那一天与这个世界进行无障碍、零距离的感知与交流。就连当天晚上,父亲问起我,“今天做了什么”的时候,我清晰地记得我当时是如何神采飞扬地向他描述着我们采蘑菇的情景。可见,那一次的“六一”,我们几个孩童都享受到了生命的激情与美好,也享受到了节日真正的快乐。

  因此,在迎接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时,作为与幼儿教育息息相关的教师——我也在不停地思考:“六一”儿童节到底需要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组织开展?有感于此,我也略提一些拙见:

  
一、活动内容力求丰富多样

  “六一”儿童节活动内容不能老是单一的安排歌舞表演,要注意内容的广泛性。如幼儿可以创编儿歌、歌谣、讲故事或者将一些歌曲、儿歌等进行改词,让幼儿对“六一”节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和感受。这里,笔者曾听到某幼儿园一个中班小朋友给笔者悄悄说地一段知心话:“睡觉前,都让妈妈讲故事;星期天、节假日,爱听妈妈讲故事;六一儿童节,我要给妈妈讲故事。”也可以开展游戏活动、科学探索活动、小制作活动、绘画活动。例如,去年某幼儿园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开展了一次文化节——绘画活动,几十米长与宽的白布上挥洒着幼儿充满灵气与激情的想象,小朋友们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画出最喜欢的图案、最甜蜜的家、最美丽的公园……。

  另外,也可以打破以上常规,教师组织幼儿过一些特别的“六一”儿童节,如到老人院与老人一起过“六一”或者与一些城乡贫困家庭小朋友、残疾小朋友、海外小朋友等结对子,过一个特殊的“六一”儿童节。曾经看到某著作中叙述:某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在“六一”举办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通过义卖将所得捐给山区孩子,让小朋友树立爱心,将爱心广泛扩散。甚至还有幼儿园在“六一”开展了“园内吉尼斯擂台赛”、“跳蚤市场”、“美食一条街”活动,让幼儿享受“六一”、享受成长,真实的体验生活化的“六一”儿童节。

 
    二、以儿童为本,注重全体儿童的参与

  “六一”儿童节是全体幼儿的节日,不是某些幼儿的节日。那些因某方面或技能欠缺不能参加排练或表演的幼儿,心理失落感不可避免。倘若教师过于强调参加“六一”儿童节演出活动的光荣性,越容易使未参加的这些幼儿产生沮丧感、失落感,导致新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最终是以孩子为本,以每个孩子发展为本,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六一儿童节活动内容要丰富多样,就是希望在丰富的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发挥出他们应有的长处,让每个幼儿从小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当看到每个幼儿在展示自己长处时,他们那兴奋的表情,灿烂无比的笑容,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使我一下子明白,“六一”儿童节是大众的儿童节,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实地感受到、经历过、享受到的儿童节。

  曾经,笔者浏览过这样一篇文章——文中的作者在英国参观了一次当地小朋友庆祝“圣诞节”活动:“庆祝大会舞台布置相当简单,孩子们的“舞台服装”有的是皱纹纸做成,有的就是把“白纱”披在身上。没有华丽的舞台服装,没有高级的音响设备,甚至没有化妆,更没有一流的演技。让作者都觉得庆祝圣诞竟是这样地“寒酸”,但让作者“深受震撼、动容的不是孩子们的表演多么精彩,而是孩子们认真、可爱与自信的模样,校长、老师满脸喜悦的神情,以及家长们的阵阵掌声与幸福的笑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最鲜艳夺目的生命体,这里的校长、老师和家长却是那么地满意,孩子们是那么地满足!其中更多地折射出了以孩子为本、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教育的兴奋与成功的育人理念。”

  看到此,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理念使我感同身受,以前,那些单一大量的歌舞表演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老师们反复强调“再来一遍”的排练,孩子们真的喜欢吗?到底有多少孩子在活动中受益?我们心里真有孩子吗?我们算过其中的“得”与“失”吗?难道只有“上档次、精致”的节目才能展现教学成果、幼儿园的特色?为了这种所谓的成果与特色,就要让儿童成为大人达成某项目标的“表演者和工具”?事实上,这样的活动折射出的更多的是教育者的短视和功利。对此,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寻求积极的改变。

  “六一”儿童节到底需要什么?它需要以儿童为本,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让每个幼儿都获得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它需要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做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感悟和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文中开头,如果老师不是机械地反复地排练舞蹈,而改用其他庆祝方式,比如带领孩子去看看历史文化遗址,去思考前辈是如何通过艰辛和努力才取得这些成绩和辉煌,在幼小的心里无声地播下一粒“感恩”的种子。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六一”儿童节。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