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发布者:祝云龙    所属单位:陵水中学    发布时间:2018-05-07    浏览数( -) 【举报】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指导方针,随后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同志说的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与时俱进,努力建构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并达成,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梁启超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我们可以认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有学者指出“价值观教育应该是历史教育的核心”,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家国情怀”素养应有之意。而高中历史教学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在增加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技能,提高素养,进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忧患情怀、法治情怀、世界情怀,才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一、忧患情怀

众所周知,提起古代中国,我们无不对她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感到自豪。但“天朝上国、地大物博”的自我膨胀理念也成为近代中国前进的巨大绊脚石,部分国人甚至沉湎于老祖宗的家底以及盲目的排外思想而未能理性地面对近代中国的落后乃至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语云:“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培养学生的忧患情怀毋庸置疑。

二、法治情怀

古代中国,漫长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培养了国人“顺民”性格,人治色彩浓厚,法治意识淡薄。时至今日,人们的法治意识虽然有所增强,但是在爱国主义面前却是苍白无力或者是不堪一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成为历史发展潮流,或者说反帝爱国成为时代主旋律。爱国有理或爱国无罪的思维定势在国人心中不断萌芽、发展和膨胀。如近代历史上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在“扶清灭洋”这样的爱国口号下做出的一些盲目排外行为,几年前发生的因钓鱼岛问题引起的反日行为,它们都是在盲目的“爱国有理”或“爱国无罪”思维定势影响下产生的非理性、违背法治的违法行为。不可否认,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不少青年教师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只重视爱国的正义性而舍弃了爱国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法治情怀已是刻不容缓。

三、世界情怀

信息化时代下,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具有世界情怀的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中国教育的明智之举,又是中国教育的应有之义。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相互关系和育人终极目标来看,“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就是培育学生的世界情怀。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树立世界意识,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建构与达成及其发展。

曾几何时,满清王朝固步自封,在西方船坚利炮轰打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换句话说,正是缺乏世界眼光的满清王朝,无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蓬勃开展的工业革命而吃尽苦头,最终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所以我们既要培育学生的忧患情怀、法治情怀,更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世界情怀。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