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 作业周期 : 2018-05-042018-07-28

作业要求 :


参训学员通过学习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针对你校(园)的某一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可实践的方法,完成一篇问题解决方案。要求方案有新意、阐释有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推广性。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字数不少于5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学员王选炎    所属单位:陵水县实验小学    提交时间: 2018-06-09 22:55:23    浏览数( 0 ) 【举报】

活动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形成探究能力
  活动形式:观课、说课、研讨
  参加人员:分管领导、全体探究组教师,特邀区教研员陈祥金老师
  【活动背景】
  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下,我们教研组继续以二期课改实验探索为突破口,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渠道,以优化教学资源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为目标,全面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如思考、实验、调查、收集信息等;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形成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教研组观课、说课、评课研讨活动,围绕《一次性用品》课堂教学实践及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促进教师对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形成探究能力”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
  2.让新老师熟悉探究课堂教学,尝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了解教研活动基本的方法步骤,感受园西探究组锐意进取、探索创新的教研氛围。
  【活动过程】
  (一)  听课
  张慧老师执教《一次性用品》(附教案)
  活动一:一次性用品使用大调查
  活动二:一次性用品性能大PK
  活动三:一次性用品利弊大讨论
  活动四:一次性用品未来大拓展
  主持人: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如思考、实验、调查、收集信息等;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形成探究能力。
  《一次性用品》一课是浦东新区小学探究型课程活动资料(3~5年级)第三大主题《一次性用品》第二课时的活动内容。那么,张老师在《一次性用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是如何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形成探究能力的?先听听她对于本课的设计及说明。
  (二)说课:
  一.学情分析:
  本活动的主体是四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较完整。所以在活动中我充分地把握学生对主题问题的初始想法和已有认识,适时引导他们大胆思考、自由探究、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 有效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活动方法
  本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认识一次性用品的作用有利有弊。因此,整堂课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开放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我希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开放、自主的氛围中学会探究。
  从课前的小组调查、到课堂的交流分析,再通过对实物的对比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件的使用,进一步对一次性用品的利弊展开讨论,则是再一次以学生为主体,攻破活动难点。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通过任务调查、交流分析、对比探究、资料收集、整理、小组讨论等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在调查中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探究方法、优化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中提升环保意识。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设计思路:
  根据本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资源,对于本活动我采用了这样一些设计:
  1.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前概念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准确把握和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在第一课时“找找身边的一次性用品”活动中,学生能说出的基本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者常用的,如一次性杯子、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思考的角度比较窄。于是,我动员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不同的场所(饭店、医院、学校、农贸市场、超市、家里)分别收集各种一次性用品,并调查其使用情况。这既作为课堂探究向课外的一种延伸,也是为本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通过不同场所对一次性用品的收集和调查,学生充分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一次性用品,拓展了对于一次性用品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调查、收集资料的能力。
  在各小组一次性用品的汇报展示活动中,学生意识到原来一次性用品已经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所、各个领域,自然而然地会引发起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次性用品会被如此广泛的应用?究竟一次性用品有何独特的优点?从而顺利引入下一环节:“比较一次性用品和耐用品”。
  2.比较分析,步步深入
  “比较一次性用品和耐用品”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重点,目的是在于认识一次性用品的作用,在关注到一次性用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了解其存在的一些弊端。
  但是对于“作用”的理解或者阐述,就事论事,单一探究,则显得过为单薄了。比如提问学生:“一次性注射器”有什么作用?学生可能会说:“是用来打针的。”但如果追问一句:“为什么不用可以反复利用的注射器?”学生立马会说:“一次性注射器更卫生,可以避免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可能学生的一次性用品“利”的一面识记更深刻,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了。因此,此环节我选择几种常见的耐用品,请学生自主选择材料,与相应的一次性物品进行比较分析,即采用“比较”探究法,会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表述更清晰。
  这样的探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究平台,而且更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清晰的发现一次性用品的优点,从而理解“为什么一次性用品能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但与此同时,有的学生肯定会有一些质疑,比如:“一次性杯子虽然方便,便宜,但是不能重复使用。”“制造一次性筷子要砍掉多少棵树啊?”等等。学生会意识到一次性用品存在着不足,从而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关于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
  3.激烈讨论,发人深省
  教材原有的设计是在比较一次性用品和耐用品的基础上,选择几种一次性用品,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们的作用。但基于我个人对于整个探究活动的理解和考虑,我认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一次性用品的作用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面。此时,趁热打铁,延续此问题的探究,则顺理成章的进入关于一次性用品的利弊探讨环节。并且,我认为学生对于一次性用品的作用的探究只要在比较分析中能体现,能意识到它的作用有好有坏即可。因此,对于深入了解几种一次性用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我并未多做展开。
  能科学地讨论一次性用品的利弊是此次探究活动的一个难点。教材原本的设计是对一次性用品的利弊进行辩论。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以及课时安排,个人觉得辩论形式难度偏高,故在此环节以开放式“大讨论”的形式开展比较贴近学生实际。本次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一次性用品有利有弊,意在培养学生学会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教师在课前准备充足的资料制作成学具网站供学生参考,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分工合作,搜集有利的论据。这一环节,需要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是对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一次考验。
  通过对于一次性用品弊端的讨论,将一次性用品与环境污染污染联系起来,发人深省。所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一次性用品未来“大”拓展”,在此时就水到渠成了。
  4.拓展延伸,学科育人
  通过直观感受一次性用品造成的污染,使学生有意识的关注环境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家园,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探究课的宗旨是“为探究而教”,并不一味强求学生探究到了什么科学知识,而是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营造浓厚的拓展型课程研究氛围。

老师评语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