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历史教学研修日志

  发布者:许峰瑞    所属单位:集美区灌口中学    发布时间:2018-04-19    浏览数( -) 【举报】

从现实角度考量文史交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灌口中学  许峰瑞

   

  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之。主簿请付狱考众奸,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哉?”                                                                                      

                                                        ——《世说新语·政事》

    在一节《罗马人的法律》公开课上,授课老师将罗马法和古代中国的法律进行对比,意图得出古代中国的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礼法并用,并且很多时候礼、德高于法这一结论。授课者是很优秀的老师,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也有理有据,亦花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讲解阐述,然而下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怎么看的出古代中国法律的这个特点呢,学生纷纷表示,结论模糊记得,至于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就不知道了。

那时我脑海中就浮现出开头的文本,然后我在想,如果能够使用这个故事来讲解,效果会如何呢?于是也就有了今天这篇关于文史学科交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

    学科交叉在历史研究中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美国新史学派到法国年鉴派,再到197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立《跨学科历史杂志》,发展到今天的新政治史、新经济史、新社会史、新文化史等等,可谓如火如荼。就文史学科交叉而言,远到司马迁不朽的《史记》,近到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陈寅恪提出“文史互证”,可谓一脉相承。学科交叉的方法在历史研究中代表了一种潮流和趋势,那么这一方法如何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呢?

笔者认为,文史交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应用:

    (一)运用文学语言表述历史,从而使历史课堂更为生动有趣。很多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然而笔者认为,虽然文学性的语言能为课堂增色不少,但在文史交叉上不应侧重这方面的研究,原因有二:其一,该应用和许多主客观因素相关,例如教师个人天赋、课程实际需要等,难以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和培养。其二,在没有足够的情境做基础的情况下使用文学性语言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例如有老师在上五四运动的内容时,在开头即让学生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其出发点固然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然而实际效果却着实不敢恭维。还有老师在上十月革命一课时,突然让学生朗诵赵世炎的《远望莫斯科》,原文如下:

    我们战立在巴黎铁塔顶上,

    高处不胜寒,一片茫苍苍。

    翘首远望,遥指北方,

    万千风光,令人神往!

    听呵!列宁在演讲,人民群众在拍掌,

   《国际歌》响震云霄,欢呼口号声若狂。

    看呵!满天大雪,无数红旗飘扬;

    工农武装,打倒了沙皇,赶走了豺狼,

    让我们齐声高呼:共产主义万寿无疆。

 

  且不说此诗艺术价值如何,单就历史教学而言,想要准确的朗诵这首诗,切身体会当时中俄两国的情况和个人的朗诵素养缺一不可,而在现实教学中,满足这两点的情况着实凤毛麟角,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将文学作品作为材料辅助历史教学,并将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读、文本的阅读理解、材料的处理、文字表达等),融入历史教学当中。这方面的应用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更为准确的说,本文要探讨的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诗文为材料,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视角,解读其中的史料成分,与历史记载相佐证,从而更全面的把握历史真相,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更为深刻、生动的了解。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方法呢?文史交叉这种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的有必要吗?或者简单说来,难道非使用这种方法不可吗?

    笔者认为,非如此不可! 除却时代潮流、学科理念等因素,更迫在眉睫的是如下现实因素:

其一,文史学科交叉是考试作为历史教学指挥棒的现实要求。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更加“注重考查”四方面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而这些和高考语文所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是相通的。相应的,高考试卷也在出现变化,远一些来看,可以近年来的历史高考卷为参考,不难发现其中愈来愈浓厚的学科交叉意味,近一些来看,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福建省第二次省质检(2016年4月9日考试)的两道选择题:

24.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这反映了:

    A.“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B.“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

C.“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

29.《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䜣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这一建议体现了他:

    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       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

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       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选择题的设置尚且如此,更遑论有大量文字的材料分析题!学生常感慨,明明知识点都会的,可是面对题目,却读不懂材料文本,无法准确发现未知知识点、又或者读懂了材料文本,却不知如何组织已知知识点、不晓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试问,若没有在平日的课堂中贯彻文史学科交叉,焉能解决此类问题呢?

  其二,文史学科交叉是课堂实践的现实要求。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往往陷入到一种悖论中难以自拔——一方面,学生普遍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另一方面,历史课堂却常以刻板、沉闷、昏昏欲睡而知名,历史课在很多学生眼里成了“立死”课。这固然有学科本身的客观原因,但传统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也是共识。笔者认为,文史学科交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金圣叹有言,“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同样的,大凡读史,先要晓得历史人物之心、之思、之情,文学作品的加入,并不会损失历史本身的价值,反而能够在干瘦的历史事件之外,复原个中人物的心灵轨迹,真正体现历史学乃是人学的真意。例如,在讲解古代中国小农经济时,常会使用下列图表:

                                             

图一

图二

  图一主要说明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发达,图二论述小农经济面临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具有脆弱性。这两则材料固然是极好的,然而若能配之以下文,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悯农》其一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此诗学生耳熟能详,前两句切合图一,后两句则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明明收获丰富,为何还会出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呢?此时引出图二进行讲解,其效果恰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本来相对枯燥,离学生实际经验较远的知识,瞬间就能融入到学生的灵魂中去。

  其三,文史学科交叉是学科本身属性的现实要求。首先从课程的设置来说,模块教学中的很多专题和语文学科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更有诸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等专题的设置,倒逼教学方式向文史交叉方向变革;其次,历史学科本身的思辨性、广博性要求从语文等学科中汲取养料,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历史学科恰如一个提线木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木偶本身(知识点),还要指点他们看出木偶身上的线(思维思路),更要教会运用这线操作木偶的方法(思维的应用)。再次,历史学科应有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需要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文学因素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来。例如,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场重大灾难,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使用“十年浩劫”“动荡年代”等沉重的词语,配之以批斗会、红卫兵等图片,辅之以老师沉重的语言。这些材料固然很好,然而失之于离学生太远,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若能在课堂中引入《小狗包弟》(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是否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呢?

 

  没有可行性的必要性如同永动机一样没有意义。那么,文史交叉在历史教学中的可行性如何呢?

  学科交叉的可行性建立在课程内容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包括课程内容属性、功能属性的关联性等多个方面,高中历史和语文学科在这方面的关联性很强是有目共睹的,二者在知识点、研究方法和能力素养上都存在大量交叉,在一线教学当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利用文史交叉进行教学的例子,相关的研究也有所展开,(例如河北师范大学肖思敏的《交叉与综合:中学历史学科渗透的理性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单力丽的《略论历史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山东师范大学隋艳凤的《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然而却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两门学科本身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所谓文史不分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会使用文学作品辅助历史教学,但这种使用往往是无意的。

  第二,有意使用文史交叉方法的,又多存在两个问题,其一为使用不当,主要表现为喧宾夺主(例如文化史变成了文学作品欣赏课)、画蛇添足(引用大量不必要的、冗余的文学作品)、事倍功半(引用的材料过深过难,解读材料本身即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其二为缺少系统性,多是某一瞬间的灵感激发,满足某一堂课或者一堂课的某一个知识点而使用。这和教育教学的长期性是相背离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一节课就培养出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而非心灵鸡汤的娱乐场。

   由此可知,文史学科交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主要面对的是两个问题——高效性和系统性。具体来说,高效性是指在使用文史交叉辅助教学时,要做到效果好、效率高、效用长。系统性是指在历史教学中需要长期、有意识的使用学科交叉的教学方法,使用文学作品辅助历史教学,并逐渐上升到方法论高度,最终向交叉学科迈进。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