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18-05-282018-09-30

作业要求 :

要求:

1、根据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结合本次学习,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选一节课程,做出教学设计,字数不少于800字;

2、严禁抄袭,如有雷同,两人同时按照“不合格”处理;

3、作业内容以附件上传的同时要粘贴到文本编辑框再发布;


发布者 :李泽彦

教学设计

提交者:学员张小荣    所属单位:许昌高中    提交时间: 2018-05-29 12:31:59    浏览数( 2 ) 【推荐】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校徽.jpg



 

 

内容标题           信息及其特征          

上课时间            第一周            

任课教师            张小荣             

参考教材           《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     

                   

 ****  **  **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学生初入高中,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的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不同的,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需要兼顾大众和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尽可能的缩小学生差距,并能提升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不同的,我所期望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可以给学生以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与塑造。因此,对于学生们在小学和中学中养成的习惯和认识是不一样的,需要在高中教学中进行一些引导和改变。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师形象,并且让同学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有一个新的认识,尽可能的提升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兴趣。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注重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同时,教学活动要自然生动,旨在减少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感,让同学们对我的认识多元化,敢于与我平等交流而又不失尊重。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整体内容

1)教师的自我介绍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介绍。

2)这个变化的世界中,信息大量增加,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

3)信息的定义。

4)信息的特征。

2.重点

1)信息技术改变世界。

2)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学习信息技术是有意义的。

3.难点

难点在让同学们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让学生更重视信息技术。

4.意义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这节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第一印象以及对教师的态度,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深入探究。

这节课是对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对信息、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上好这节课,可以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明白“信息技术”是什么,从本质上认清“信息”无处不在,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四、学习者分析

1.知识基础

在此之前,部分学生接触过信息技术这门课,而还有一部分同学对信息技术课程接触的比较少。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课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是了解的程度不同。另外,在社会科技发展的大形势下,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存在十分广泛,所以无形中,同学们对信息技术都有了比较多的接触。

2.技能操作

智能手机、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络的发展,这些都直接融入到了同学们的生活中,所以同学们对信息技术产物都有一定的认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但是,不同的技术和产品有不同的性能和操作,所以同学们对信息技术的一些操作性认识还是缺乏规范性和广泛性的。

3.情感态度

因为学习氛围的原因,教学环境倾向于传统教学模式,所以同学们对于一些不用考试的科目有很大的兴趣。另外,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中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所以同学们对信息技术有很大的探索欲望。

另外,根据学生整体素质,他们都还是对学习没有太偏激的叛逆心理,多处于接受型的心理状态。

4.思维能力水平

对于高一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很完善,能够进行各类思维分析和逻辑运算,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知识范围能,能够完成各类逻辑分析。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生活中,使用手机或计算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评价自己所进行的操作属于何种信息技术。

2)通过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一个评价,知道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技术无处不在。

3)对于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类信息,学生能够知道哪些属于信息,能够从身边事物中举出呈现信息的例子。

4)给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实例,学生能够从中分析,这些事例分别显示的信息的对应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针对身边的某些信息技术,学生能够想着分析信息的一些特征,有自己的判断。同时也能根据信息不同,分析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接触,希望同学们能够对我有良好的印象,对我的评价没有差评!

2)在课下,希望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多一点兴趣和求知欲。

六、教学策略  

1.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加工

本节内容主要是根据我自己的课程需求来重组的,部分内容也借鉴了网络上的一些资源,有较多的视频来传递课外信息。主要的加工是:

1)“这个变化的世界”

这是基础课,希望“这个变化的世界”的视频可以让同学们了解社会发展,初步感受信息技术对这个世界的影响,以及我们在世界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信息的一般特征

让同学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感受信息,理解信息的一些特征。旨在让学生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有自己真切的感受,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能更彻底的理解信息的一般特征。

整体上,这些重组的内容是为了让同学们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定位性的认识,也希望能够提升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一下我课堂的自由与灵活,希望给他们以生动有趣的印象。

2.教学技术和手段

1)主要媒体:文本、视频

2)教学环境:一体机教学,普通学生教室授课

3)教学手段:以PPT课件辅助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一体机为硬件基础,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

3.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处理

资源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然后从互联网下载下来进行处理,对这些资源的处理也是根据教学内容对视频进行裁剪和修缮。

部分教学资源来源于平时在教师培训和教学交流中的素材,即使是文本内容,也根据课堂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七、教学过程

1.流程设计

图片1.png 

2.教学步骤

1)自我介绍(1-5min)

教师进行自我介绍,要亲切柔和平易近人,介绍内容包括:姓名、联系方式、性格态度、教学习惯等。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着重强调希望同学们热爱信息技术,而关于信息技术方面,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咨询老师。

教师介绍这门课的上课情况,并介绍相关的课程安排。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课,并对课程的开展有一定的了解,在上课下课有一定的自我安排。

2)课程导入(5-12min)

播放视频《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让同学们根据视频的引导来感受世界的发展与变化,教师进行一定的解说:

世界在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些发展进步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近现代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是工业革命即蒸汽技术革命,第二次是电力技术革命,第三次是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分析:进行这样的解说是为后面的课程做铺垫,后面会讲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这部分内容会讲得比较快,这里提一下会提前给学生留下些印象。

教师还要强调当前世界的变化,竞争的压力,让学生明白在人才竞争中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掌握更多信息技术,对自己更为有益。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在我们所接触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有涉及,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要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必然要先要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教师由此引出接下来的内容。

3)探究分析(12-16min)

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让学生设想一下自己的选择。

情境: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参考物品有:笔记本电脑、钢刀、水、饼干、打火机、指南针、火石】

教师根据学生所选择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点评,然后结合正确选择,进行具体分析。

【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需要获取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也离不开信息。

戴尔计算机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有这样的论断:“其实PC和网络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PC和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多、更及时的信息。”

信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信息?教师由此可以转入下一个活动内容。

4)游戏探究(16-21min)

教师设计一个小小的猜一个人名的游戏,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线索,让同学们根据信息来猜出对应的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教师提供线索的增多,学生逐渐确定答案。

这个过程中,信息逐步消除我们的不确定性,信息逐渐变多,当不确定性逐渐减少,那么答案就渐渐出来。由此,教师可以提出信息的定义,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信息论奠基人香农: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教师进行总结,指出信息的定义,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内容。

在这之后教师可以简单提一下信息传播的过程:

信息源(信息发出方)->信息载体->信息传播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来探究信息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5)边玩边学(21-35min)

设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教师用课件呈现一个内容,请一位同学背对黑板,台下的同学给他提供信息,他来猜。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体会信息传递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的信息的一些特征。

游戏中说明,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a.信息具有可传递性---信息通过我们传递到了讲台上的同学那里

b.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在游戏中,信息必须通过声音来传递

c.信息具有共享性---我们把信息传递给讲台上的同学,这样我们和他都获得了信息,信息得到了共享

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d.信息具有价值性---游戏中有些信息并不能给讲台上的同学提供帮助,那就没有价值

e.信息具有可处理性(可操作性)---讲台上的同学需要对我们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

f.信息具有时效性---等到讲台上的同学下去之后,我们再告诉他信息,就已经没用了,过时了。比如我们平时买东西送的一些优惠券,都会有限制日期,过了期限就没有意义了。

接下来再看一个短片《无间道预告片》来补充说明信息的一些特征。

g.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对于不同的人,同样的信息是可以有不同的价值的;比如对一个不开车的人来说,每天的油价对他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对于开车的人,就很重要。

h.信息具有真伪性---卧底被发现,那么有可能被反利用,这个时候就可能会故意透漏给他虚假的信息;再比如说一些历史典故: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声东击西等。

空城计学生应该非常熟悉,声东击西学生就不一定熟悉,这个时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讲一下声东击西的历史背景,让课堂得以延伸,但是不能花费太多时间,以免给人以课堂信息偏离主题的感觉。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 tián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 tián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6)总结陈述(5min)

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信息:利用文字等多种形式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信号、消息等内容,能通过一定的分析、判断与理解,发挥其一定的作用。

信息传播的过程:

信息源(信息发出方)->信息载体->信息传播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息具有:可传递性、载体依附性、可处理性(可操作性)、时效性、真伪性、共享性、价值性、价值相对性

八、教学评价

本节课所采用的评价方式以实际考察为主,主要是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交谈,找几个学生闲聊一下,听下一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地评价,并对接下来教学安排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修改。

这种评价方式是我常用的,学生反馈的信息有时候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附件

  • 《信息及其特征》张小荣_教学设计.doc 下载 预览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8-31 15:54:01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