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布置 作业周期 : 2018-05-292018-09-30

作业要求 :

陶行知先生主张: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请参训教师结合本次培训学习和自身实践情况,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去体会过程本身的收获,不断反思、捉摸内在因素,到达会学的目的。

 

      【具体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有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文本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发布者 :田小永

第二次校本研修成果布置

提交者:学员遵卫东    所属单位:许昌市第二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8-06-20 20:37:36    浏览数( 0 ) 【举报】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美苏争霸为例


导:19533月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于9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在1961年他曾说了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段材料,看看能收获哪些信息?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1961910日)

 (师):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怎样看待美苏两国的世界地位?

 (生):两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师):他对苏美两国关系有什么样的展望?

 (生):希望苏美联合。

 (师):赫鲁晓夫认为苏美两国会对世界局势起到怎样的作用?

 (生):两国之间应该和平相处,这样世界局势就会安定。

 (师):在赫鲁晓夫看来,只要苏美两国不兵戎相见,那么世界将不会有战争。他认为发动战争的人是自不量力的,是疯子,只要苏美两国动用很小的力量就能制止他。

 (师):在这里还要再提醒大家注意,赫鲁晓夫发表这些看法的时间是在19619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些材料。

   19621022日晚上,美国总统肯尼迪首次告诉美国人民,苏联在古巴部署攻击性核弹,美国绝不容忍这种挑衅。他下令封锁古巴,海军船舰对所有开往古巴的轮船实施“隔离检查”。

    肯尼迪的广播震撼全美,美国人民万万没想到核战如此迫在眉睫,舒适的家园与宝贵的生命即将毁于核辐射,举国上下顿觉世界末日来临。

  (师):19619月赫鲁晓夫还在与美国记者大谈两国的和平和制止战争的能力,但一年之后美国却突然间大难临头。什么时间能够引发如此紧张的美苏关系,而这一事态又将如何发展下去呢?这些问题我们都将在我们美苏争霸这堂课上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已做的学案,共同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阶段

国家

 

领导人

争霸政策

 

政策原因

争霸阶段特 征

表现

 

态势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60年代初

美国

 

艾森豪威尔、肯尼迪

艾森豪威尔“软化”政策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综合国力强大,要称霸世界

 

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

 

缓和:

1959.9 赫鲁晓夫首次访美

紧张:

①美国U--2飞机事件

②柏林墙事件

③古巴导弹危机

美攻苏守优势在美

苏联

赫鲁晓夫

 

与美国平起平坐,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要争霸

第二阶段: 60s初—70s

 

美国

 

 

尼克松

战略进攻转入战略收缩,实行尼克松主义

 

经济衰退;

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消耗巨大;国际:日本、西欧崛起挑战美国

 

缓和与紧张并存,总体趋向缓和(直接对峙、激化矛盾的情况不显著)

 

缓和①19631968年先后签订……②1972年两国签署第一联合体……③两国首脑一系列互访和会谈……高潮④19731975年共同加……

紧张:①在亚非拉取得二十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

70S末,出兵阿富汗(苏霸权主义的顶峰);意识形态的进攻

 

苏攻美守优势在苏

苏联

 

 

勃列日涅夫

 

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第一阶段讲解:这一阶段美苏双方的政策都表现出和和平的愿望,但也表现出争夺的鲜明迹象。美国方面的“软化”政策和“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是在称霸世界过程中对苏联的态度,苏联方面则试图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两分天下的目的。一方要称霸,而另一方要争霸,这就必然引起双方关系的紧张和矛盾的激化。但因双方大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两败俱伤,都不希望与对方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因此两国关系在紧张之中又会表现出一定的缓和。

缓和:主要表现在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及因此形成的所谓“戴维营”精神。插入超链接:第一次柏林危机之后的一段时间,西方国家不惜投入巨资使西柏林成为他们进行间谍活动的前沿阵地和展示资本主义繁荣的场所,对民主德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威胁,苏联进行一些列的抗争,结果美国的肯尼迪政府追加国防费用35亿美元,加强驻德美军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导弹力量。面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苏联降低了调子。赫鲁晓夫表示希望通过互访和和谈改善苏美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会谈。双方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且商定艾森豪威尔将于1960年春访问苏联。此次会谈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

紧张对峙的主要表现是1960年的“U--2飞机事件”、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以及更为严重的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我们先具体感受“柏林墙”所带来的紧张对峙,第二次柏林危机以后,东柏林地区一直人心惶惶。而且从战后到1961年夏,离开东柏林的人超过200万,其中多是技术人员。为此苏联和民主德国一方采取了强制性手段。1961813日,当柏林人一觉醒来后发现。在他们的城市中,沿东、西柏林分界线的东柏林一侧境内修筑起一道高墙,东、西柏林分界线截然分隔开来。这的确不得不使人联想到丘吉尔所谓横贯欧洲的“铁幕”已经从人们头脑之中的意识变成了残酷的现实。美国及西方盟国在恼怒之际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一既定事实。柏林墙的修建说明在东西方的竞争、对峙中东方处于不利地位,而且缺乏信息,只得采取强制措施保证其局面的稳定。它也分离了柏林的确的亲人,使得后来1990年柏林墙的拆除也十分重要。

紧张局势更为严重的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及学案上的材料和自己所写的内容,用3分钟的时间讨论统一小组内部答案,并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

【合作探究】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可以对高柱的柏林墙表现出最大的容忍,却对古巴的导弹大动干戈的原因:古巴地理位置对美国具有极大的威胁,且苏联导弹又全部安置在古巴北部距离美国领土最近的位置,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

 

材料三:美苏双方剑拔弩张,最为紧张的时刻是在1962年的1027,短短一天里发生了多次“擦枪走火”事件。在古巴上空,美国的一架U-2飞机被苏联防空导弹击落,而美国准备轰炸古巴进行报复;苏联则在国内试爆了一颗原子弹,以此向美国示威。此刻两国都摆出了决不善罢干休的架势,核大战一触即发,全世界为此紧张到了极点。

但富有戏剧性的是,1028日早晨,莫斯科电台报道:“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同意撤走导弹”

材料四:   1961年美苏核力量比较

名称

美国

苏联

核弹头数量

1000

300

洲际弹道导弹数量

294

75

潜射弹道导弹数量

144

0

远程轰炸机数量

600

190

 

根据材料三、四回答为什么命悬一线的冲突一夜之间戏剧性的化解?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在拥有1000枚核弹头的美国面前,只有300枚核弹头的苏联只有屈辱的将导弹撤离古巴。

 

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这场赌徒般的较量会给国际关系和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消极: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⑵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积极: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

 总结概括:危机中,美苏两国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又不得不后退一步,从而使世界避免了核灾难的降临。对于这样一个结果,世界为之庆幸。而其中,我们更多看到了苏联方面的退缩。

  

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过后双方是否打消了自己的野心?我们预计在以后的两国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什么?

各自的欲望和野心仍在,特别是苏联,较量当中的屈辱使其大力发展军备,特别是核军备。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

    伴随着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进入第二阶段: 60s初—70s末,美苏双方的态势发生了改变:苏攻美守优势在苏。美国和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改变。美国战略进攻转入战略收缩,实行尼克松主义。苏联则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插入超链接,解释尼克松主义。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6-23 15:48:03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