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浅议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发布者:陈丽华    所属单位:福建省青少年体育学校    发布时间:2018-04-10    浏览数( -) 【举报】

有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能最终影响到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教学策略有很多,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策略”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或斗争方式,指一种计策谋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在此意义上将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定义为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1。它是教师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与教师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有密切的联系。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综合素质、态度、人格和智慧的组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去培养,模仿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教学策略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影响到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而不同的教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策略 发现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包含了“发现法”的成分,20世纪初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可以说是“发现法”的雏形,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认知学派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Bruner,J.S)则使“发现教学”形成理论并有了新的发展。 “发现教学”所强调的是“不把现成的理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即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其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 接受教学策略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课堂教学方法,它的核心是“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有人称之为传统教学。 奥苏泊尔(DavidP.Ausubel)提倡接受式教学策略,强调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主张的“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精心设计,并提出了两条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综合贯通原则。逐渐分化(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指教师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组织,安排教材和教学,先呈现该学科最抽象、概括、包摄程度较高的观念,然后逐渐分化,呈现其细节和特例,环环相扣;综合贯通(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指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认知结构不断分化时,当分化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产生重叠和冲突,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使知识记录最简约、紧凑。但要设计这两条原则的一个主要的又艰难的任务是:要对该学科的概念进行鉴别,将这些概念排列成一个有层次或有关联的系统。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知识的有效影响, 他还提出了“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的教学策略。 暗示教学策略 “暗示教学策略”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医学博士洛扎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创立。它是以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他认为,参与学习过程的不仅有大脑,还有身体;不仅有左半球,还有大脑右半球;不仅有有意识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不仅有理智活动,还有情感活动。那末,暗示教学法就是把这几部分有机的整合起来,发挥整体的功能。而整体功能大于部分的组合。它调动学生的直觉、情感、无意识、非理性,通过各种手段整合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激发学生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他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减轻疲劳程度,提高学习效率。使之达到最佳状态,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的艺术手段,可以巧妙地表达出“弦外之音”,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暗示教学法可以产生放松效果,是一种具有神奇功效的教学策略,被人誉为“超级教学法”。 非指导性教学策略 罗杰斯(C.R.Rogers)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移植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非指导性教学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在教学中的应用。罗杰斯反对程序化、制度化的东西,认为那样会压制学生的自由,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思想,让学生自己处理学习和生活;认为教学没有固定的程序、模式和结构,学生自己发现,确定目标和方向,学生享有很大的自由,但责任也很大。 非指导性教学表面上看起来无为而治,事实上是“蓄意而为”,非指导性不等于取消指导,并不是“无指导”,不是放任自流,只是反对传统的强调教师主导、学生服从;知识灌输、不尊重学生;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性教学。他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要求教师真实、接纳、移情性理解学生。 认知加工理论策略 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加工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R.M.Gagne)从学习结果分类和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教学设计理论。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他根据学习者内部的学习活动、过程、阶段来设计外部的教授活动、过程、阶段。加涅根据教学过程提出:吸引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学生回忆先决条件;呈现刺激;为学生编码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提供反馈;评价行为表现;促进保持和迁移九个教学事件。 与布鲁纳的教师少指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加涅注重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的影响,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人们由此把加涅的模式称为指导教学模式。他不大关注教材内容的编排,而更关心教学方法。他提出了“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和“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加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习效果的评定者。 思维教学策略 斯滕伯格的思维模式理论认为,思维分为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模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以讲授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策略(didactic strategy approach),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fact-based questioning approach)和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thinking-based questioning approach),或者说对话策略(dialogical approach)。 斯腾伯格的三种思维教学策略 名称特征最适合例子 照本宣科策略(以讲课为基础)教师以讲课的形式呈现教材最适合于呈现新信息、传达新信息教师:“今天我给大家讲发现学习。” 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教师提问主要是为了引出事实。教师的反馈是“对”或“错”,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繁但很短,通常不会对个别问题追根究底最适合于考察学生知识。教师:“发现学习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发起人是谁?” 对话策略(以思维为基础)教师提问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思维与讨论;师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对话是这种策略的特征最适合思维教学,发展高级思维技能。教师:“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什么异同?” 斯滕伯格认为,各种教学策略各有利弊,他不赞成在教学中运用一种教学策略,认为在教学时应多种策略交替使用。 情境教学策略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针对语文教学中的不足,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情境教学策略。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情境教学就是指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方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它以生活展现情境,以问题创设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用表演体验情境。情境教学以情境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维为核心,以想象为手段。从而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更具意义,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几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时间倡导者特点 发现教学策略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 (美)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 接受教学策略20世纪60年代奥苏泊尔 (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暗示教学策略20世纪60年代中期洛扎诺夫(保加利亚)调动学生的直觉、情感、无意识、非理性,通过各种手段整合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使之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非指导性教学策略20世纪60年代末罗杰斯(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地位是“促进者”,要求教师真实、接纳、移情性理解学生。 认知加工理论策略20世纪70年代加涅(美)“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和“为学而教” 思维教学策略20世纪70年代斯滕伯格(美)促进思维发展 情境教学策略20世纪70年代李吉林 (中国江苏)以情境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维为核心,以想象为手段。 从表格不难看出:这些教学策略,有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动学习,如发现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策略;但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接受教学策略,发现教学策略,思维教学策略和认知—加工教学策略,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策略和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策略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但也存在或这或那的不足。 发现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发挥潜力;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发现法并不是万能的,它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是一条不经济的学习道路;它不利于学习系统的知识,而且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科或所有学生,较适合于有一定知识基础的思维水平的学生,最适用于数理学科,对文史学科和基础较差,思维迟钝的学生,就会造成很大的困难。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发现法以学生主动探索活动为主,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尽量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知识的思考方法,能不断提高学生智慧,挖掘其潜力。 接受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是一种在有限时间内快速传授知识的最佳途径;但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抑制了人的能力的发展。若能与发现教学等其他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结合,其价值将更高。 暗示教学法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境,系统运用启发、联想的力量,在清醒而放松的状态下,让个人知道暗示过程,从而采取积极的态度来提高学习效率。暗示法的教学原则是:(1)学生要有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2)用情感调节理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3)设置情境,采用交际性练习,短期内学习大量材料;(4)师生互相信任和尊重。实施方法可概括为两种:一是心理学的方法,教材、设备、教学组织都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作相应的改变;二是教育学的方法,要在尊重学科本身特点的前提下,重新组织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性、逻辑性和情感的效果。 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大教学流派,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我国还难以大面积推广、实行,但是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完全可以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的,可以相信,暗示教学法对促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过程,丰富教学理论是很有意义的。 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构建了一种建设性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心理气氛,形成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教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教学的出发点,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享有很大的自由。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忽视了必要的指导和理性的作用,若使用不当,难免会产生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自由散漫,教师被动和尴尬的情况,使教学显出现拖拉、混杂的现象,故被人称为反理性主义的教育。故在运用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时,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表现,不时加以引导,不要让它流于形式。 认知加工教学策略,加涅为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基本构架,而不是具体实施的步骤。教学设计论也存在着许多缺陷。首先,九大教学事件过于机械、呆板,缺乏灵性和活力。其次,其理论有“重记忆,轻思维”之嫌。再次,加涅轻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最后,加涅的理论并无太多新意,只是从理论上证实了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作了科学的注释。 斯滕伯格的思维教学策略强调三种策略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首先得确定问题是什么,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思维教学中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它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可将发现教学策略等相结合,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弥补其不足。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策略注重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挑战性,缩小了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更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表达、整合、掌握和运用,有利于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增进学习效果。但是,在学校教学中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受条件限制。 总而言之,一种教学策略并不能适用于一切教学内容,一个教师不可能仅用一种教学策略来施教,它必须与其它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策略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文史课上,我们主要采用接受法,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但仅凭教师的教授,未免过于单调、乏味。记得我曾经听过一堂讲授“挫折”的政治公开课上,老师首先就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顺心的事?能不能列举一些?”然后学生踊跃发言,老师引导学生自己下定义,再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了挫折的概念。这就运用了发现教学法,学生也更容易记住挫折的定义。然后又提问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会怎样?怎样对待挫折?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还提到自己遇到挫折时,是怎么克服的,暗示学生怎么面对挫折。在课程快结束时,教师一首《水手》将课堂推进了高潮。教师寓乐于教,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一堂课不仅用了接受教学策略、发现教学策略,还用了暗示教学策略和情境教学策略,将所学和现实生活中相联系。新课程改革后课本更注重学生自觉思考,强调主动学习。如在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最后一般都会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题目。教师在教完后可以以此对学生进行提问,要求学生思考。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发学生思考,这样,一节看似灌输知识的地理课就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就要以最少的时间学会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教学策略发挥着重要的意义。没有哪种教学策略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种教学策略在各种教学中都是最佳的,它们只是更适用于某一方面的教学。正如俄国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最优化原则”。对于不同的科目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而且每一科目的教学都可以找到一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教学。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多种教学策略按一定的成分和结构有机组合,取长补短。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