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二 作业周期 : 2018-04-232018-07-01

作业要求 :

作业标题 :题目自拟

有人说,热闹的课堂首先应该是思维的“热闹”,您认为我们所要追求的课堂的真正热闹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业要求: 
1.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格式清晰,页面整洁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 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研修作业二

提交者:学员敬思    所属单位:西河小学    提交时间: 2018-05-10 11:00:12    浏览数( 0 ) 【举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也夹杂着困惑多多的热闹现象:有的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五彩缤纷;有的把合作讨论贯穿课堂,热闹非凡;有的多方探究广为猜想,信马由缰……花哨的形式演绎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如此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极为不利的。那么,该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热闹”起来,吸引学生,激发情趣,促使语文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呢?

1 研讨文本,深入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围绕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进入学习,在探讨和研究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一般来说,语文探究性学习看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是一种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生成新问题的学习。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让学生探究题目,说说文题中的“小”字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哪些景物与“石”字有关?学生读课文,画句子,想要点,思维被激活了,文本“翻”得更熟了,理解也就更加透彻了。学习《愚公移山》一文,在疏通文意后,我指导学生感受课文,研讨文本,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触觉渐渐伸展开来,探究的指向渐渐深刻。“为什么愚公到90岁才提出移山计划呢?”“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困难有多大呢?”“邻居小孩来帮助移山,行吗?设计这样的情节有什么作用呢?”“智叟无话可说,他后来的表现怎么样呢?”“愚公之妻和智叟都反对移山,态度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要让神仙背走大山?让愚公他们继续移山,不是也能说明问题吗?”“真的需要移山吗?有没有一种既能通路又不移走山的便捷办法呢?”“移山太艰难,工程量太大,移入可以吗?”通过对文本的研讨、问题的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有效激发,形成了语文学习的热潮,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2  拓展延伸,由此及彼    

    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善于通过课文语句拓展延伸,由此及彼,或联想生活中的实例,或联想学过的课文,或归类或比较,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既活学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笔者引导学生归类分析“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有的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的说:“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有的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在归类学习中,学生思维得到扩展,也使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拓展延伸中要善用比较,以此温故知新,广思博取,理解透彻。可以把文中的词句进行改换来比较,也可以把同题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还可以把相同相似的内容来比较。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可把它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前者师生用心上课,无限依恋;后者内心悲愤,以至不上课,但都表现出了国土沦陷时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样的比较阅读,拓宽了思路,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    

3适当改编,展开思维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过程不只是课程的传递与执行,更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因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变“学课文”为“编课文”,学生定会兴趣倍增,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是一篇想像丰富的童话,教学时可让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像。笔者在学生熟悉了课文后,要求学生“挖空心思”地改编课文:发挥想像力,去掉课文中间部分,自己另写一种思路;完成后师生要一起分析学生自己写就的“作品”。教室里沉静了几秒钟后是一阵阵激动的欢呼,是一片片奋笔疾书的沙沙声。于是课堂里有了各种各样的《七颗钻石》:有的设置了一个小男孩也去找水的情节;有的虚构了小姑娘昏死过去又被神仙救活的内容;有的想像了七个孩子甘愿献身战胜妖魔求得大雨的故事……看看作家的文章,读读自己的作品,学生对童话想像丰富奇特的特点感受得更加深刻了。后来一位学生真的在《现代写作报》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七颗钻石》。紧扣教材改编课文,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尝到“我们编课文”的成功感,有效地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4转换形式,亲历体验    

   阅读理解文章,有时并不单纯地靠脑子去思考,有时需突破书本局限,转换形式,开展一个富有创新性的活动,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激活课堂的目的。教学中可针对课文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采取做一做、演一演、画一画的活动形式,以探索的形式自主地阅读,真正获得学习体验的乐趣。例如学习《死海不死》这篇科普说明文,为深切理解“人在死海中不会淹死”的原因,可引导学生做一个鸡蛋放人盐水的实验。学习布丰《松鼠》一文,教师可要求学生别出心裁地勾画松鼠窝的草图,以进一步感悟、理解松鼠的聪明、能干、乖巧。再如学习《中山陵》《凡尔赛宫》等介绍风景名胜的说明文,可指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解说这些风景。一旦解说,学生定会获得单纯读课文所没有的经验和知识,这就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入一层,使得学生锻炼并展示了自己,也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在热闹中得到提升。

5.    曲径通幽,情感共鸣    

   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情感、人格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一些情感强烈的课文来说,用“曲径通幽”的方式,能够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与作者的共鸣。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在讲到鲁迅弃医从文时,笔者问学生:“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学医当医生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吗?”学生纷纷谈到,鲁迅有感于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决心以文艺唤醒民众,而当医生只能救治人们的疾病,不能使人们觉醒。教师又问:“从鲁迅弃医从文的事例,你感悟到什么?”在短暂的沉默后,有的说:“这正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说:“比体魄更需要疗治的是国民的灵魂,因而必须用文艺去唤醒。”有的说:“鲁迅把自己的前途、志向同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青年学生的楷模。”学生们畅所欲言,满腔热情,把这堂课推向了高潮,同时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想教育课。让语文课堂真正“热闹”起来。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5-10 22:09:12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