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共享 > 正文

分享小班区域活动 促良好习惯养成

  发布者:刘丰屏    所属单位:屏山县岷江幼儿园    发布时间:2018-09-12    浏览数( -) 【举报】

分享小班区域活动    促良好习惯养成


   【摘要】 幼儿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分享区域游戏中孩子的行为,可以更好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游戏分享活动,可以在游戏前作提醒式分享,可以在游戏中进行小范围分享,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全班分享。

   【关键词】 区域游戏活动   分享    良好行为习惯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游戏活动,是集中活动的有益补充形式。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类别、游戏伙伴、游戏内容,能充分展示幼儿的个性特点。宽松的游戏氛围,丰富的游戏材料,既能满足孩子的游戏天性又能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从中还能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几乎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一部分家庭中的老人和父母对幼儿过度爱护,使他们成了温室的花朵。一些看似体现“爱”的行为,实际上已无意间剥夺了幼儿发展的权利。特别在自理能力方面,有的孩子不会使用筷子勺子,不会洗手、擦嘴、擤鼻涕,拉链、扣子不会使用,穿脱衣服困难;爱惜物品方面,很多孩子对新奇的、有趣的、好玩的都想据为己有,不愿意与同伴分享、合作,有的甚至以搞破坏为乐;在对待同伴时,不会协商,不会使用文明用语,而是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抓、抢、夺,甚至大喊大叫、哭闹。幼儿天真活泼,可塑性强。幼儿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加以重视,便会错失良机。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技能的培养,一味尊重孩子的“个性”“自主”,却忽视了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园这个社会缩影里,家长眼中忽略不计的幼儿行为,往往是集体生活中的大隐患。古语曾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说明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抓住敏感时期,特别要从小班开始着重培养其良好习惯。

二、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内容

小班行为习惯培养侧重于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常规。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做的习惯;在集体中知道要谦让有礼、不大声喧哗;对待公物,知道要爱惜;对玩具,要轻拿轻放,及时收拾整理;对同伴,要有礼有节,凡事好商量不动粗等。

三、区域游戏分享活动的方式及内容

    区域游戏由于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幼儿的“自由”“自主”,因此,孩子是完全放松的、真实的状态。分享游戏中孩子的行为,可以发挥榜样力量,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也可以纠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游戏分享活动,可以在游戏前作提醒式分享,可以在游戏中进行小范围分享,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全班分享。

(一)游戏前的分享活动

      游戏前的分享活动,一般适用于新区域、新材料的介绍或者警示某个带有共性的现象和行为。比如:各个区域中有不同种类的材料若干,为了方便取放,老师会分类摆放,且做好图文标识。但对小班孩子来说,他们进区后往往不会关注这些标识,更多关注的是“有什么、我要拿什么玩”。如果不让孩子认识标识,明确材料的摆放位置,那么收拾整理时会乱作一团、不知所措,既不安全,也不利于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各个区域开放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集体的分享活动,介绍区域名称、背景创设内容、投放材料及应使用时应遵守的注意事项等。生活区与幼儿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关于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练习的材料种类比较多,有真实类的材料,如白菜萝卜,衣服手帕,也有玩具类的锅碗瓢盘和常见美食模型;有关于穿脱衣服的练习材料,也有关于夹、拧、舀、切的材料。在活动前,教师可带领幼儿认识各种材料和相关标识、摆放的位置,提示幼儿具体在哪个位置玩,玩了放回哪里。有了教师的前期分享,幼儿在游戏中就会有相关经验,玩的时候就不会这个拿拿、那个捏捏的盲目,收拾整理时也会有条不紊了。当然,小班幼儿毕竟年龄小,一两次的分享活动,不一定能使全班幼儿都能有分类收拾整理的习惯,在下一次区域活动前再以提问的形式着重强调,多次提醒,孩子就会慢慢形成习惯了。区域游戏规则的遵守,小班幼儿比较欠缺,因此,可在游戏前以容易出现不遵守规则的区域开展分享活动加以提醒。

(二)游戏中的分享活动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有些问题可以在活动结束后再分享,但有些问题得抓住那个有利时机及时分享为好。比如及时分享“娃娃家”游戏行为,能促进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案例:“娃娃家”今天很热闹,“妈妈”在“做饭”,“爸爸”在陪孩子。“孩子”的衣服没穿好,头发乱糟糟的。“家里”物品东倒西歪,很杂乱。显然,他们没意识到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不妥,与其等到游戏结束后再讨论,不如及时以游戏同伴的身份参与进去,通过语言或动作示范促进游戏的开展,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于是教师扮演邻居来做客:“天气这么冷,宝宝不穿好衣服会感冒的,爸爸快帮帮他吧!”“先把一只胳膊放入袖子,将身子下面的衣服向对侧拉平,再将另一只胳膊放入袖子,拉平衣服,顺衣领,这样扣扣子……”“你们家太乱了,我等会儿再来参观吧!”等他们学着整理得差不多了,再邀请其他幼儿来做客,鼓励幼儿说说刚才自己都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教师适时表扬:“把家里收拾得这样干净整洁,好能干!下次我们还来你家玩”“把宝宝照顾得真好,真是好爸爸、好妈妈呀!”游戏中的孩子因为做了、说了、受到了表扬,心里得到满足,生活自理意识得到强化,其他来“参观’的幼儿也会受到启发。如果在游戏结束后再分享,因为不能完整再现游戏场景,不能让孩子直观感受,所以分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游戏结束后的分享活动

幼儿在区域进行游戏,教师可巡视、观察,将比较典型的事情做好记录,在游戏结束后以图片呈现、视频呈现、情景再现等方式开展分享活动,也可根据幼儿“告状”所提到的游戏中的行为在分享活动时进行分析、评价,以达到强化良好行为、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1.培养幼儿爱惜玩具、不争抢良好习惯教师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提醒,在游戏结束后,还可玩具到处扔或争抢玩具的照片放在大屏幕上,提问:照片上是谁?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对吗?你以后看到了会怎么你遇到有人要抢你手里的玩具材料会怎么做?会说什么?逐一提问,尽量让大家发言,争取讨论制定“约定”。通过分享游戏中出现的不良行为,旨在让孩子正视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活动中约束自己。

    2.为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培养幼儿遵守区域规则的习惯,可呈现截然不同的幼儿情景画面进行分享活动。比如:视频显示梓焱拿着一本书静静地看,春元和瑞涵头挨一起看书,紫涵把书卷起当话筒在唱歌,杰润和浩鑫把书卷起当汽车方向盘开汽车,有两本书掉在地上,其中一本还有脚印,大家都似乎没看见。过一会儿,梓焱默默将地上的书整理一下放回书架。分享时,教师让幼儿看视频,说说视频中有谁?在干什么?你们认为谁做得对?谁不对?今后你会怎么做?通过交流讨论让幼儿明白阅读区需要“静”在需要安静的环境中,大声喧哗会影响别人,是不文明的行为,再利用故事《哭泣的小人书》、儿歌《文明礼仪歌等进行引导,多次进行类似的分享、提醒,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3.为培养孩子与人商量、合作、谦让有礼的品行,可在分享活动时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案例:甘皓元小朋友很喜欢展示自己,平时就爱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比较霸道,有时蛮横无理,不管不顾。表演区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道具他很喜欢去那里,而且每次都抢着让自己第一个选择道具别人装扮好了他要抢过来,舞台也喜欢个人使用,硬把同伴挤下台当观众看他表演。霸道的行为引来大家不满,接着就陆陆续续离开了。他自己在台上蹦跳一会儿又换道具,更换几次后没兴趣了,又跑其他幼儿游戏中间去捣乱破坏同伴的建构作品、美工作品等。分享时,以谈话的形式进行,提问:今天玩了什么?和谁玩了?心情怎么样?多让玩得开心的幼儿当众说一说让玩得不开心的孩子先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老师为什么不开心以后会怎么做,再大肆表演提供榜样力量的孩子,让他们明白谦让、合作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会结交很多好朋友,会有更多更好的玩法,会玩得更开心。通过几次有针对性的分享,孩子们就渐渐少了争吵、多了合作友好玩、文明用语也渐渐多了。

总之,利用区域游戏分享活动这一教育契机,每次从小处入手,有针对性开展分享活动,并长期耐心地开展下去,相信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会事半功倍的。


资源共享

最新资源共享

热评资源共享

热门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