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共享 > 正文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方法

  发布者:刘春华    所属单位:兴隆镇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19-03-11    浏览数( -) 【举报】

浅谈小学高段古诗教学方法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古诗是一朵最美丽的浪花,是祖国传统文化宝贵的历史遗产。诗如锦囊,包裹慧心。诗如宝匣,贮藏灵犀。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新课标在第三学段(5~6年级)对阅读诗歌做出了以下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标为我们指引了教学的方向,是决定教与学成败的关键。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实现《课标》的要求呢?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重视诵读,欣赏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感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可以说,对于文本,初读有感受,再读有感悟。诗歌具有丰富的情感,学生通过吟读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所以有人说“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对于诗歌学习而言,若只停留在字面解释,如同嚼蜡,没多大滋味;通过诵读体会情趣,滋味才能隽永。

    在教学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时,先让学生自由读两遍,学生初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然后让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读法,介绍相关知识: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为保持词语意思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句式或其他,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句都是一样的节奏。然后师生合作读、学生分组读、齐读。这初读诗歌重在读出诗歌的节奏感,韵律美。

     古诗的语言很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韵律美。古诗短小押韵,字数、句数整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韵味无穷,自然生动。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林升的《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教师相机点拨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配乐诵读,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绘画引读: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如果根据诗歌表现的内容(多见于写景抒情诗、叙事诗)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即使是高年级学生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创作画”,基于这个特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诗配画,画填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增进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或几幅图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学生之间还可比赛朗读等形式。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在反复诵读中升华对诗歌的理解。

    二、启发想象、感受意境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表现形式,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山行》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在萧瑟秋风中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这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 ”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作者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三、品读字词,体会情感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前两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夜色中,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士兵,面对这样一轮明月,在外征战的人可能会想些什么呢?他们可能在想着家乡白发苍苍的双亲在谈论着儿子小时的趣事;温柔贤惠的妻子在灯下缝补衣服;活泼乖巧的儿女要求母亲讲故事……想到有家不能回,不能享受天伦之乐。身在边关,心在家乡。这里面有对家乡的思念,有不能与家人团聚的伤感,有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之情。  

    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学习古诗,感受诗歌美的意象、美的境界、美的情怀、美的人文底蕴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 语文教师尤其应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这古典文学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古诗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与古诗相伴,芬芳一生。

 

 

 


资源共享

最新资源共享

热评资源共享

热门资源共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