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浅谈如何促进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布者:黄金城     发布时间:2018-08-27 浏览数( 0) 【置顶】 【举报】

浅谈如何促进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乌辛斯基说:“数学可以使人们思想合理化,它教会人们逻辑的思维。”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更要注意精心培养。下面就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乐学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1)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学生学好数学,积极思维,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浓厚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能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乐学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自觉自主地探索知识,而且能取得以趣激思,提高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是这样引入的,先在黑板上贴出排成一排的5只小猴,让学生从头到尾循环反复的数猴子,只要学生报出序号几,教师就指明该同学数到第几只猴子,如学生报“9”,教师马上指明是数到第4只猴子,这时学生感到惊奇,竭力想知道老师是采用了什么妙法。这样从心理、认识两方面做好传授知识的准备工作,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境和树立“有意义学习心向”,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

2)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为了帮助学生记住“9”的乘法口诀,先让学生思考下面的一些问题:19-----(10-----)29-----(比20-----);39-------(比30-----)······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从口诀的特征去发现规律,从而学生很快记住了9的乘法口诀。由于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9的乘法口诀特点以后,又发现了“9的乘法口诀”中积的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和是9(比如,三九二十七,二和七合起来是九),“9和单数相乘积是单数,”“9和双数相乘积是双数。”在这节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积极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直观操作,帮助学生思维

“如果数学不深入到直观层面,学生学数学便会死记硬背。”我们只有用“生动地直观”去温暖“冷冰冰的抽象”,学生才会乐于思考,思维才能走向深入。

例如教学“平均分”时,我采用了下边三步走的方法,指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回答进行学习的。

1)教师演示:教师先拿出6本书,逐个分给3位学生。第一次,每个分得1本后,教师问:“老师手拿的书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把余下的再分,每个学生又分1本后,教师又问:“老师手里的书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分完了”。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观察这3位学生每人分得几本?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本。”教师启发学生:“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同样多”

2)学生操作: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要求学生把8根小棒分成两份。分的结果:有的是6根与2根:有的是5根与3根:有的是4根与4根,······等几种情况。

3)学生思考: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教师提出问题:“刚才老师或同学们在分的过程中,哪一种分法称作平均分?”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正确的回答:“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称作平均分。”

让学生通过手、嘴、眼、耳等器官的活动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小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先具体形象思维再抽象逻辑思维,掌握了“平均分”这个概念。

儿童好奇、热情、爱探究。但受儿童的思维特点的影响,他们喜欢凭直观、直觉快速地下结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儿童相处时要有强烈的思维意识,处处为学生树立爱思考、讲道理的榜样,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地唤醒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与他使用语言能力分不开的。思维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经过对内部语言的加工、整理,再通过外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炼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水平,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语言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特别重要。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看图说意,读句说意,说算式,说算理等多种形式的说意训练,使他们把表现材料,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出来,形成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对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交流观点。等学生学到了两步思维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进行交流。如,一年级的学生经常要做的一类题:

 


 

 

 

 

每次考试时给的标准答案都是94=5,一直有学生喜欢列式成4+5=9,学生们争辩说:因为4只能加5才能等于9,所以“?”就是5。多么真实、多么完整的逻辑啊!我把标准答案放到一边,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再看一道二年级的问题:“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领了80棵树苗,一年级种了25棵,二年级种了37棵,剩下多少棵没种?”教学时如果提问:“你是怎么想的?”问题太大、太空,思维没有被激活。如果让学生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抢着说出了此题的三种不同的思路,思维达到了高潮!

思路一:先求一年级种了25棵之后 ,还剩多少棵?再求二年级种了37棵后,还剩下多少棵?

思路二:先求二年级种了37棵之后 还剩多少棵?再求一年级种了25棵后还剩多少棵没有种?

思路三: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再求还剩多少棵?

还有在学具操作应用中,例如,计算28-9,教师 让学生用学具操作,学生想:89不够减怎么办?先打开一捆和3根合并,再减。学生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先”、“再”、“然后”,······这样表示次序的词把操作过程完整地表述出来。

这样学生在不断地用数学语言进行有序的逻辑思考和交流,数学语言得到发展的同时,其良好思维的品质也逐步形成。在生活里也会成为明事理、讲道理的人,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育人目标。

四、重视练习设计,发展学生思维

重视习题的设计。设计的习题应完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两个方面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习题的活动中,不应该去做盲目的、机械重复的题目,而应当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实验证明:“一次有高度动机的复习可能相当于十次消极的重复。”为此,设计习题,要十分重视题型和内容的变化。有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这句话说的真好,数学的各种习题(也包括口头练习)能促进学生思考,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1)强化顺逆思维训练。

例如,将下面8个数分别填入相应的算式中。(23456789,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12÷(    )=(     )

                   28÷(     )=(     )

27÷(    )=(     )

40÷(     )=(     )

 在思考此题时,引导学生可先把所有算式写出来,如12=2×6=3×427=3×928=4×740=5×8,再按照题目的要求对比、筛选,最后确定答案。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全面性。

   2)重视多向思维训练。

比如,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你看到8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不仅仅可以想到8是由8个一组成的,8=1+7=2+6=5+3=6+2=7+1,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8个珠子表示等;还可以写成2×4=81×8=8,二四得八、一八得八等;也可以说成24的和是881的和是842的和是8;又可以说成33的和减134的和减4,更可以说成是2820=8102=8等;进一步可想成(    )÷(    )=8,即寻找得数是8的除法算式······

也就是说,就是小小的、简简单单的8,可以想成(   )+(    )=8, (   )-(    )=8,  (    )×(    )=8,(    )÷(    )=8,还可以想成(    )×(   )+(   )=8,(    )×(    )-(    )=8······在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表达8的过程中,不仅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获得了对数字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组合形式在不同场合中的作用,就像张奠宙教授形象地描述分数那样——“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装束:校服、运动服、唐装、西装、夹克衫、牛仔服等。在教室上课,大家都穿校服;在运动会比赛时,大家都穿运动服;文艺演出时,大家又要换成演出服······。”当学生能够在不同场合赋予8不同“装束”时或者说赋予8生命时,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力,灵活处理事物的能力,多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就会放生变化。如果学生每一天都经历这样的学习历程,他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丰厚的知识,更多是看待事物的视角、辩证的思维方式、探索数学的精神。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段布鲁纳的论述:“我们教师的目的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科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这样学生当他们在正式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的向前迈进。”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