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作业2 作业周期 : 2018-07-122018-11-30

作业要求 :

内容:

在教学工作中,您是怎样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请举例说明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字数不少于3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利用粘贴复制的方式提交在平台上。)

3.请在作业截止日之前提交。

  4.题目自拟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作业2

提交者:学员彭金娥    所属单位:筠连县筠连镇海瀛小学    提交时间: 2018-09-21 11:55:29    浏览数( 0 ) 【举报】

一、教师作用的转变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始终站在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度,充分突出学生主体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思维和方法。
现代教育思想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师虽然在年龄上、学识上高于学生,但是在人格上师生完全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也是学生的希望。
      在教学中针对大纲教材,设计好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把握好学生的实际基础,学习潜能和最近发展区,把恰当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追求发现。让他们有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个体、小组、群体的主动参与和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通过参与—感知—模仿—内化—运用—创新,逐步提高自己的主动参与能力。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语文知识中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教师应注意:
1.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参与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学生参与不能为参与而参与,应让学生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要让学生有参与探求的愿望和迫切的心境,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好奇求知的“火花”,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兴奋活跃、稳定持久的状态中参与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2、贯穿认知过程,引导参与
      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发现”,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并能掌握前人总结的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3.围绕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参与
    语文是一个新知识的出现,总是和前面许多旧知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绝对新的或与旧知识毫无联系的内容是不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同化和顺应的原理,启发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思维的发展。
4.抓住反馈信息,引导参与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参与的时机,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还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结果不唯一,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对问题作全面的分析、正确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学习观念的转变
  1.较高的成就动机
  “主动参与”的学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这种成就动机源于“成就需要”,他们具有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内心需求;渴望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本领。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任务,把失败看作成功之母,把成功看作进步的起点,学习中高度投入,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努力实现自我提高的需要。
  2.浓厚的学习兴趣
  “主动参与”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喜欢读课外读物,积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
  3.稳定的学习情绪
  “主动参与”的学生学习情绪稳定,不受或很少受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成功、失败的影响,始终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治理。不因取得一点成绩、得到某种荣誉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因受到挫折、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事而心灰意懒,垂头丧气;能孜孜以求地朝着目标不倦地进取。
  4.顽强的学习意志
  “主动参与”的学生意志坚强。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就动机,能自觉地、独立地按照计划认真学习,基本不需要老师,家长的督促和管理;有毅力,学习中不怕困难,能认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常常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自制力强,乐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并迫使自己全力完成,同时又能抵御不良环境的诱惑,心定神聚,精力集中。
  5.较强的学习能力
  “主动参与”的学生自学能力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科学、有效。他们爱好提问,善于思考,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并在思考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探究知识的规律,并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思维品质良好。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对认知对象有严密、正确的分析、评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是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能力较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
  6.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
  “主动参与”的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学习困难,能及时地总结经验,坚持好的,改正错的,并能制定新的努力目标。这些人有良好的归因品质,当学习成绩不佳时,能冷静分析,把它归之于努力程度不够,并对今后的学习持乐观态度,并坚持努力,取得学习主动权。他们最推崇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会带来兴奋、自豪,而不努力会产生内疚感。不论学习成败,都会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显示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更应该具有探索性、思考性,鼓励学生体验语文的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语文,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就是一种创新,就是主动参与,学会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是知识的再创造。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语文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自主发展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很少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要求学生立即作答,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启发引导,不顾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状态,把学生引人早已为其设置的“思维圈”内,这种不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超前引导,越姐代瘤的做法,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妨碍和抑制。因此,我们提倡: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凡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多一点的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精心设计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虽然"教无定法",但一堂课好的"开始",既能快速入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同仁早已达成的共识。因此,一忌"婆婆妈妈"的不着边际的罗嗦,既浪费时间,又使学生乏味;二忌"直接了当"的"硬灌",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明白知识的来胧去脉,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三要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和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一堂课好的"结尾",既能达到总结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因此应力求:一要简明扼要,二要使学生思维得以延伸,三要小结形式的不拘一格。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