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8-07-16 — 2018-11-28
作业要求 : 题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您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您的教学的?请结合本次培训所学知识和所教学科的教学特点,组织实施一节使用信息技术的课,提交本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要求: (1)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充分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份设计文稿(doc格式)和配套的教学演示文稿(ppt格式) (1)请将设计文稿与演示文稿一起上传平台。 (2)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3)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2)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3)教学演示文稿要求:主题与教学设计要对应,能够体现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思路。具有一定的画面设计,并能融合一定的教学资源。
提交要求:
(5)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提交者:学员晏丽 所属单位:钢城一小 提交时间: 2018-10-22 18:02:52 浏览数( 0 ) 【举报】
鄂教版第八册第五单元
14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的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回首秦俑 激情导入。
1、ppt1示:一组组有音乐伴奏的兵马俑图片(整体-部分-整体)
师解说:1974年,在我国西安临潼诞生了世界第八大奇迹,我们来看一看。
2、谁知道这世界第八大奇迹叫什么?指名。
3、揭示课题。
师:(你真有见识!)它就是秦始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的——秦兵马俑。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读得真响亮!全班一起读。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这神奇的地下军阵。
4、师:打开书,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兵马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找出有关语句读读。
5、检查反馈:
检查字词掌握:(ppt示词)
指名读、齐读。师随机评价。
二、依托过渡段,打开兵马俑之门。
1、师:兵马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名说。
2、师:文中有语句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刚才大家说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3、指名说。师:是这句话吗?PPT3出示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自由地读一读,它概括了兵马俑的哪几个特点?师:好,你来读读这句话。(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5、梳理课文、点名过渡段。
(1)师:哪些段落介绍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哪些段落又写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2)师小结。
三、图文结合,感受规模宏大。
1、兵马俑的规模到底有多宏大呢?来看看学习要求(Ppt“学习提示”)
2、指名反馈:(PPT4:第二自然段)
预设:
(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生读句子后谈感受:面积大,有2000平方米;数量多,近八千个。列数字来体现规模宏大。
①列数字:20000平方米 近八千个
(板书:列数字)
②作比较: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板书:作比较)。
师:读了这句话,我们感受到秦兵马俑面积大,兵马俑数量多。
(2)“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生读句子后谈感受。
(板书:举例子)
师:看,这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数据让我们不禁感叹秦兵马俑真是(规模宏大)生说。
师引读以上(1)(2)句: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师:同学们,一号坑上面呀,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厅,(PPT示图片),来,让我们站在高处从上往下看,就是——(鸟瞰),能看到什么呢?
生: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
形军阵。
师:看到这恢弘的气势,你想象到了什么?
生: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师:此时你感受到什么?
师:(师出示第二自然段第六句话:走进大厅„„)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句子)。
师:一起来,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
师引读: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军队)
PPT变红第一句:兵马俑规模宏大(齐读)
师:文中又介绍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呢?
四、感受类型 把握特点,
师:快速浏览4-7自然段
1、PPT学习提示。
2、交流反馈。Ppt6示: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陶马俑
将军俑:
1、生介绍后就谈体会。
2、指导读。
(1) 高大、神气、威风……
师:你从哪儿读出它的威风?将这高大、神气 ……读出来。(PPT7示句子: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
评价点拨。
师:这仅仅是个威严的将军,你还读出了什么?
(2)神态自若
师:(PPPT8补入句子: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评价点拨。生读,
(3)让我们一起站起来,昂首挺胸,当一回“久经沙场、重任在肩”的将军。(齐读),坐下。
PPT:类型名称。
师:其他的三种俑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武士俑 骑兵俑 陶马俑
1、(PPT9示:5、6、7自然段),
2、选一种俑,读给同坐听一听,谈谈感受。(巡视)!
3、生自由交流反馈(预设不按顺序交流)。
武士俑:
(1)生读第5自然段谈感受。
(2)师点拨。
师:多么英勇善战的武士俑!
骑兵俑:
(1) 生读第6自然段,谈准备情况。
(2) (PPT示:它们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指导读。
(3) 师:多么英勇干练地骑兵俑!
师:古代战场,除了勇敢的将士,还有战马。
陶马俑:
(1)生读第6自然段后谈感受。
师:这一匹匹陶马真是惟妙惟肖!
(2)齐读第七自然段。
PPT图片:变化播放其他类型兵马俑。(介绍)
师:(指板书)。
五、 神态各异 感悟艺术
1、 师:让我们走近这一尊尊兵马俑,仔细端详,你会有更多的惊叹!默读第八自然段,找出写兵马俑不同神态的语句。
2、生交流反馈:
PPT文字: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有的紧握双拳;有的凝视远方......
谁来模仿你喜欢的神态?我们一起边读边模仿这些不同的神态。
师:除了这些不同的神态,作者还写了什么呢?指名读出来。
PPT文字(“好像”红色显示):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互相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和刚才只描写神态的句子比较,你喜欢哪种写法。
3、选一种你喜欢的神态读一读,把它读得活灵活现。自由练读。指四名学生读,师随机点拨评价。
师小结:这神态各异的兵马俑,真是个性鲜明!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字,走近这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
7、完整地读文字一。
男女生配合读(女生读神态描写,男生读联想到的)。
8、秦兵马俑仅仅只有这四种神态吗?从哪里知道的?(省略号)
9、请同学们仿照课文写法,用上“有的……好像……”来写写其他神态的兵马俑。
师:这哪里是兵马俑,这分明是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的人,难怪作者写到——
PPT14演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10、 这一尊尊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惟妙惟肖的兵马俑仿佛具有了生命一般!所以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PPT15演示——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1、你读——你读——你读——齐读。
七、升华主题 感情朗读。
1、正是因为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所以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赞叹道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2、总结板书: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秦兵马俑)!
板书设计:
14秦兵马俑
列数字 规模宏大
作比较
举例子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教学后记
钢城一小 晏丽
《秦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详实的数据具体地说明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用精当的用词、丰富的联想生动地描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该文本传递的信息是多向的,既有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极为精美、绝无仅有的珍贵,也有秦始皇当年雄兵百万、战车千乘、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辉煌,还有作者或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或数字写实、或工笔细描的精妙……我们如果把文本置身于单元环境“神奇世界”来看,不难悟出本篇教材的教学应要凭借语言着力帮助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的神韵,在此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
既然是反思,我就简单说说历经三次试教的不同体会。
第一次 段段是重点
第一次备课时,觉得整篇课文很连贯,从任何一个地方切断课时都觉得不妥当,所以我就通篇全备。每一段都恨不得精讲精练。尤其是在教学“规模宏大”时,不但让学生找出了数据词“20000平方米”、“230米”、“62米”、“14260米”,更要求学生体会概数词“差不多”与数据词的作用。全文每个知识点都想讲到,结果一节课上下来,不但自己觉得累,学生也学的累。
当时请肖老师听试教后,肖老师评点了几点:
1、没能体现字词的教学。
2、批划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在实处。
当时听了肖老师的评价后,我怎么都不能理解,一篇课文要一节课上完,还要有字词,怎么可能呢?于是自作主张的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来上,这就有了第二次试教。
第二次 头痛的唱读
第二次试教时,我把课文做了分解,我选择上4-9自然段。刘主任陪我一点点的备课,扣住每段的重点词句体会。设想是好的,但实际上出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整节课中,我总在不停地讲,学生的读都没提起激情,如同唱歌一般的读书让我索然无味,课也上得如同白开水一般。
课下,肖老师悉心指导,指出一节课完全可以把整篇课文上完,心中明确重点,围绕重点来讲就可以。有那么多讲的时间不如让学生静下心来看看书。
一节课能把课文上完吗?我很疑惑,但是静下心来好好研究课文,又觉得这不是不可能的。
第三次 有效的教学
经过再次备课,我理清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我的教学就是要体现这样几点:
一、引导学习技巧。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读完后直奔重点,找出过渡段,同时也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同时体会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接下来就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课文两端延伸,再来学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几块内容。
二、采用多种学习形式
我在进行教学时,选择了以默读为主,同时穿插了浏览、自读、齐读、有选择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学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时根据不同内容分别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规模宏大:自读批划—反馈—感悟
首先采用自读批划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反馈交流时,重点指导学生从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军阵的宏伟气势。
类型众多:有重点的读—感情朗读—信息反馈
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通过读,写出每种兵马俑的特点。最后交流反馈再读课文。
个性鲜明:默读—感悟—想象扩展—仿写练笔
默读这一段,让学生随着作者生动的描写走近兵马俑,抓住中心词“神态各异”后,再找四种神态的兵马俑的描写,出示文字进行批划,领会作者“所见+所想”的写法。在这里,我觉得这样写作特色鲜明的文本有必要再次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迁移小练笔,以达到读思同步,读写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请他们用“有的……好像……”来写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感受兵马俑的神态各异。
三、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大部分老师都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把一个个富有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于是课堂上只能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答案,如此课堂怎能活呢?
其实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资源与财富。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不应该轻易地否定或批评学生,而应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资源与财富,既不要忙于请其他同学代答,也不包办代替,自己直接说出正确的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并抓住时机,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多种器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妙处及遣词造句的方法,让学生从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成为学生品尝成功的喜宴。
下面是我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的片断:
【教学片断】
师:“有的凝视远方,好像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句后有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兵俑还有许多不同的神态。
师:谁能用“有的……好象……”的句式来替换一下?
(生思考,举手)
师:你来说一说。
生1:有的微闭上眼,好像在打瞌睡。
生2:哈……欠。
师:大家笑什么?
生3:秦兵马俑是模仿秦始皇率领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排列的,兵俑怎能打瞌睡呢?
师:嗯,大家说得有道理,那怎么修改呢?黄健,你想好了没有?
生1: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思考对敌之计。
生4:不好!
师:为什么?
生4:上文作者由“颔首低垂”已经联想到对敌之计了。
师:你想得真周到,那如何改?
生5:有的微闭双目,好像在养精蓄锐,作好下一场战斗的准备。
师:你真棒!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放弃原先准备的“标准答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
课堂上我走进孩子们的中间,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还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想象的丰富多采的活的课堂。
通过这一次的研讨课执教,我觉得自己教的很轻松,学生学得也很轻松。更让我理解了肖老师说的“读中体会”。是的,一次读,也许并不能从文本中体会到什么,但是反复读,就能发现每次读的不一样,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自己的体会。语文学习如果不读,不充分的读,又能学到什么呢?通过这样一节研讨课,收获最大的便是只有将课文内容与有效教学有机的整合,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