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浅谈职业教育功能理念与方法

  发布者:石少杰    所属单位:开封电子科技学校    发布时间:2018-08-10    浏览数( -) 【举报】

一、职业教育的功能

职业教育的功能指其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功用与效能,[1]可以笼统归纳为社会发展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基于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职业教育的功能内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理解。同时,受到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受众认知等条件的影响,呈现出多重性、多元性特征。

(一)经济功能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一方面,经济发展依赖于生产者素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有效提升人力资源整体水平,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既是职业教育自身的责任所在,也是其基础功能。另一方面,一定的经济基础是职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前提。从宏观而言,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基础、产业结构状况、市场发育程度,是职业教育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制约其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就个体而言,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需要支付一定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并承担一定风险。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高度重视。西蒙•马金森在其《澳大利亚教育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指出:“支配政府教育政策的还是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2](P1)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提高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复杂的社会分工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复杂结构,职业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架”[3]。职业的载体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职业教育为社会个体解决生计问题提供了保障。没有职业教育对各行各业、不同岗位人才的培养,就谈不到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正常运转。以人才培养为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系统化、规范化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成为构建合理的社会人才结构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潜质,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进而改进生产方式、推动技术创新、调整和缓解结构性失业、提高个人和社会收益等,以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带动整体经济水平提升。

(二)政治功能

所谓政治,是国家上层建筑领域各种权力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选择实施的特定行为和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西方政治学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4]按照这一理解,所有教育都有其政治目的,即为国家的、民族的、宗教的、社会的某些特定利益集团服务,帮助其在与其他集团竞争时获得优势。这个动机决定了教育机构应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与科目,采用何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决定了学习者应该养成怎样的思想习惯。[5]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职业教育在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变革、加快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是国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受众量大而广,主要是社会中下层劳动者。职业教育阶段是受教育者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助于培养其形成一定政治素质,具备国家所期望的政治理想与信念。更重要的是,它向受教育者传授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引导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是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它通过宏扬职业道德,传播职业理想,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它张扬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积极因素,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为推进社会政治进步服务。教育同时是养成民主意识、观念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共同努力。教育公平是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公平与否,社会能否公平公正地为每个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是社会学家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全纳性、终身性等特征,其功能的合理发挥有益于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三)文化功能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为工业经济输送技术工人,通过文化传递的方式成为社会整合的工具。[6]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过程本身即是知识、技能与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向受教育者传播积极、先进的产业知识与产业文明,相关的职业技术文化,帮助其认同和接纳先进文化。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包括:传播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求实与创新精神;传播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提倡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传播以现代工业文明为主要标志的产业文明,鼓励以技术技能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传播职业文化理念,形成爱岗敬业、务实重行的思想与作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那些蕴含在技术知识、职业技能、岗位规范、职业精神与职业观念中的、人类已创造出的文化进行积累、整合与传递,吸收、融合域内域外先进文化,进行文化创新。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政治、道德、心理、生态文明等方面教育,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百余年来起伏跌宕,不断发展、创新,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交流、激荡、吐故纳新,中西方不同文化理念碰撞、渗透、交汇熔融。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过程中,一方面期望借鉴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甚至将其移植到本土,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遭遇传统力量的拒斥。这与不同教育模式深植的文化土壤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学习域外经验的前提,是认识、消化、有选择地接纳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和生成背景。综上,职业教育的诸项功能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保证了职业教育在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满足现代文明复杂结构与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

二、职业教育的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想要达到的境界、期望的结果、指向的终点。教育的目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它是人们从事教育活动之先,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的对结果的期望;狭义上,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提出的总的要求和标准,表明办教育为什么,培养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职业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从价值取向和已有功能出发,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目标归纳为功利性目标、人本性目标和文化性目标。

(一)功利性目标

从国家整体发展角度,职业教育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潜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完善教育结构、人才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进而带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国家、政府坚持主导、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个体发展角度,职业是个体谋生的载体。就业,是个体能够立足并生存于社会的最大安全需要。职业教育虽不能直接创造就业机会,但可以帮助受教育个体掌握改善就业机会所需的职业技能,为其生存、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并获得在社会阶层间上升流动的可能。这是社会个体认可投入一定成本而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所在。

(二)人本性目标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应当体现教育公平。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等社会中下层群体意义尤为重大。作为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弱势群体,首先产生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公平是评价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标准。在当前我国生产力尚未足够发达的现实环境面前,促进公平的意义,首先在于保证每个公民都能够接受教育,让每个社会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平等的社会成员。提升弱势群体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其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在。从个体发展而言,职业教育又不能阈于仅仅传授技术技能。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全面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教育追求的理想”[1]。不同的社会个体存在智力与体力方面的差异,不同职业、岗位之间也千差万别,个体的才能与优势只有在适合的职业岗位上才能得以发挥,即社会个体与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度。职业教育通过特有的教育手段,充分挖掘学生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特殊潜能,尽可能发挥其特长;通过有目的、计划性地职业训练与岗位实践,帮助学生强化岗位适应能力,了解岗位与岗位群、职业与职业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涯规划意识,为实现合理的职业流动和转换提供基础。同时,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多种手段,培养社会个体形成主动适应社会、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的能力,以促进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三)文化性目标

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斯在《价值与教学》中谈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7](P83)学校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在于紧紧抓住价值观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职业教育“要为年轻人提供全面素质教育和能力准备,帮助他们尽可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条件、更高的生产率,从而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职业教育必须重新定位,才能适应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态度、政策及实践的基础应该建立在新的发展模式上。”[8]他们强调,为了全球化下更加有效地共同学习工作,价值观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价值和伦理须占据职业教育全部课程的中心,价值观教育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特征之一。[9]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文化性目标或使命,是传承和发展职业文化。所谓职业文化,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逐步形成并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气质、礼仪和风气,其“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规范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10]它是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为基础的普适文化,体现与职业社会、职业机构相关的制度、习俗与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农业文明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影响巨大。在我国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而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短暂,相应的职业文化发育迟滞,文化传承薄弱。这种职业文化本身的不完善与非系统化,导致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障碍。对职业教育而言,如何发展和创新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文化体系,不仅是研究课题,也是现实责任,更是发展目标。它需要包括政府、院校、受教育者、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所有利益群体的共同努力,在观念、制度和行为等不同层面,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积极发挥文化领导力和文化创新力,构建开放、动态的职业文化环境和职业教育生态。

三、从功能到目标

矛盾调和与机制构建研究职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是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从既有功能发挥到目标实现需要两个条件。

(一)有效调和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矛盾

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面临着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两大需求。前者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关注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岗位适切,是基于社会学普适意义的价值观、利益观的考量;后者则以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关注成本效益、就业质量、薪酬待遇与发展预期,是从个人价值观、利益观视角来审视的。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两种需求在目标和价值取向上不完全一致,甚至产生冲突。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于尽可能满足两大需求。当前它以首先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兼顾个体需求。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则是有效调节个人教育机会需求和社会教育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两种需求的统一、平衡、和谐。它强调以人为本,最终指向个体需求。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旺盛,而个体对职业教育机会需求较弱,两者不能同步。调节矛盾的根本思路在于以旺盛的社会需求刺激低迷的个人需求。实现两种需求的统一,是促进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各项功能的前提,是促进职业教育自身和谐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是扭转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困境,提高社会和公众对职业教育认可度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切实转换观念,从满足个体需要为出发点最终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保障其经济收益,提高其社会地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质量,增强其吸引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谐进步。

(二)构建利益整合的发展动力机制

从功能发挥到目标实现,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现实与理想(或公众期望)之间差距较大,究其原因,与我国职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发展内外部环境复杂、参与主体多元且利益诉求相互冲突有关,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缺乏发展动力。例如,中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四软一险”,即靠行政手段而非市场选择;靠资助拉动而非质量取胜;靠升学吸引而非就业导向;靠成人人群而非适龄人群[11],导致发展根基不稳。为此,有必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深入探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和动力因素,研究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与受教育者等利益相关者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从教育公平的理念出发,构建符合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动力机制,促成职业教育理想目标的实现。

 

 

 

 

                                                                      石少杰

                                                                2018727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