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第四次研修活动成果 > 正文

【第四次研修活动成果】课题申报书——翟培/音体美坊/四十四中

  发布者:翟培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第四十四中学    发布时间:2018-08-30    浏览数( -) 【举报】

《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系统性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申报书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童声合唱被称为“天籁之声”,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极为重要而富有成效的手段。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童声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童声合唱的水平也逐年提高,一些著名的童声合唱团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这样的合唱团,其组织形式通常是以少年宫、学校为单位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合唱的训练与表演的,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合唱仍是一门可望不可及的艺术。

班级合唱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教学和训练。相对于专业的合唱团体,班级合唱教学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合唱的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要真正普及合唱艺术,使下一代的音乐素质得到整体性的提高,班级合唱教学比校级合唱团、社区合唱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具推广价值。《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目前的音乐教材中,选入了不少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茉莉花》等。但这些优美的合唱曲,或是难度太大,除了专门抽出来训练的学校合唱团能胜任外,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平时缺乏有效的合唱练习和铺垫,在课堂还是只能齐唱主旋律声部;或是缺乏趣味性,在学生眼里只是枯燥的音符堆积,导致合唱歌曲教师不愿教,一教就头疼,学生不愿学,一唱就跑调,印在教材上的合唱曲谱形同摆设。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学生在低年级段极少接触多声部教学,听觉上缺乏多声部的概念;另一方面学生音乐层次水平参差不齐,有一定差异,如有的学生在校外学习声乐、乐器,音乐素养相对较高;第三是教师对多声部教学的重视不够,且又缺少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没有形成系统整体的概念,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学生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对音乐兴趣的培养,缺乏对一至六年级合唱教学的系统性针对性指导,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对班级合唱产生畏难情绪,直到中高年级进入合唱,才发现无从下手。这一现状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次,我们提出《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系统性的实施策略研究》,以更好的进行合唱教学,有效改善班级合唱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合唱演唱技能,使学生领略到合唱的美妙。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班级合唱教学:所谓班级合唱教学,是基于普通学校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而进行的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教学和训练。班级合唱教学是和学校合唱社团以及社会团体有所区别的、强调学生全员参与的合唱教学,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合唱队中的一员,在没有演唱难度(或容易克服的难度)的学习状态下,参与合唱表现、体验合唱美感、享受合唱乐趣、增进团队合作意识的一种音乐教学形式。

系统性:系统是指将零散的东西进行有序的整理、编排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整体。这里所指的系统性是针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合唱教学体系。策略:指计策、谋略,一般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系统性的实施策略是以班级合唱教学为主线,针对低中高三个教学阶段分层次教学,形成一套系统的、有连贯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合唱教学方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合唱音乐最先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欧洲有着悠久的传统、浓郁的氛围、丰富的作品和成熟的表演体系。而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跟十九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以及二十世纪初随着“新学”兴起而形成的“乐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距今还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与西方对比,我们的合唱艺术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而且,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大多都是五声、七声凋式的,基本上都是横向的单旋律线条,受传统音乐审美的影响,对于多声部音乐,尤其是柱式和声式的多声部音乐,学生往往缺少兴趣。

国外的一些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也对合唱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如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特别推崇合唱教学,他认为应当从小学低年级起进行合唱训练,以使学生尽早养成“对位的耳朵”,正确唱好合唱。虽然这些教学体系已引进我国音乐教育领域里,但只是限于专业音乐教学范畴或者是校外的音乐辅导培训机构,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其影响力和学生受益面依然很少。课改后合唱教学越来越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国内也针对中小学合唱教学举办了许多培训,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合唱团,成绩优异,产生了一定反响,网络上也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教学经验论文,教师们也针对合唱教学研究出许多教学方法。

以上的这些研究虽然对合唱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针对班级合唱教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国外的教学思想和体系,它需要一个漫长、系统性的训练过程,在小学六年的音乐课堂教学里很难完成。再者,国内的一些先进的经验也仅限于某个学区或者学校,甚至是某一个教学年级段,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的合唱教学实施策略,其研究内容往往是从专业角度出发,通过呼吸、发声等训练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由于学生音乐层次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各地域的师资也不一样,以至于教材上好听的合唱歌曲成了摆设,教师或对合唱作品进行“简化”处理,如只教合唱曲中的某个片段,或干脆用齐唱代替合唱,合唱教学并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属于歌唱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合唱艺术,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们开展《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系统性的实施策略研究》,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小学六年的合唱教学方法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有连贯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合唱教学实施策略,使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有效掌握合唱的歌唱方法,提高多声部演唱能力,真正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四)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属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的合唱教学系统性的实施策略研究,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小学六年里能够结合教材系统的学习合唱,提高合唱演唱能力表现能力。此项研究可以说丰富了当前的班级合唱教学的理论研究,充实了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对合唱教学要求的课堂实践操作内容。

实践意义:合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声乐技能技巧,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培养。本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班级合唱教学现状,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的班级合唱教学实施策略,有效地提高班级合唱教学水平。通过研究,增强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为学生继续学习音乐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班级合唱教学的效率,促进合唱的普及与发展,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针对班级合唱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多声部表现力,使学生敢唱、会唱、爱唱,享受合唱乐趣,全面发展合唱素养。

(二)研究内容

1、低年级段以培养学生多声部听觉为主,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教师用钢琴或人声演奏(唱)不同的旋律,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应教材歌曲进行单旋律线条的声部轮替或一个固定声部的插入,使学生建立分声部歌唱的意识。

2、中年级段由轮唱入手,进而过渡到以固定音型伴奏式合唱为主的二声部合唱,培养学生的复调感、和声感,初步培养二声部演唱能力。

3、高年级段加强进行声音的控制力训练,逐步提高合唱要求和难度,唱好同步节奏与对位节奏合唱曲,具有一定多声部表现能力。

三、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课题研究假设: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缺少系统性教学策略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出系统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如果能根据不同年级段进行班级合唱训练:低年级段建立分声部歌唱的意识、中年级段初步培养二声部演唱能力、高年级段具有一定多声部表现能力,并通过教学的不断实践进行完善,那么,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就能改变以往合唱歌曲不会唱、唱不准的现象,真正走进合唱,感受合唱魅力。

研究拟创新点:形成系统性的行之有效的班级合唱教学实施策略,有效提高合唱教学的普及性。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调查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具体思路如下:收集文献资料,统一课题组成员的理论认识;调查相关学校班级合唱教学的现状,通过分析研究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原因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不断调查总结和完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最后总结出适合小学不同学段的班级合唱教学方法,形成系统性的行之有效的班级合唱教学实施策略。

五、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81月——20183月

课题开题准备阶段。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研究的理论及准备工作,举行开题会,撰写开题报告、实验方案等。

第二阶段:20184月——20191月

课题研究进行阶段。积极实施课题实验,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做好阶段性小结和汇报,撰写课题中期实验报告,及时收集相关材料,探索出小学各年级段班级合唱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20192月——20193月

课题结题阶段。收集相关论文,撰写结题报告,申报结题。

六、课题完成的保障措施

课题主持人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利于课题的组织与实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课题组成员年龄层分布均匀合理,并具有一定的课题实践经验和教科研能力,所选的课题实验学校是本区的几所中心校,学校教学硬件设施配备的比较齐全,有大量的图书资料、电子备课室等,为课题组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研究场所。以上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扎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素材》 王安国编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3、《合唱艺术手册》           孙从音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4、《音乐学科教育学》         曹理 何工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思维定式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音乐教育2011.12


第四次研修活动成果

最新第四次研修活动成果

热评第四次研修活动成果

热门第四次研修活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