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 正文

[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聂慧娟/体音美坊/中心路小学

  发布者:聂慧娟    所属单位:新华区中心路小学    发布时间:2018-08-24    浏览数( -) 【举报】

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系统性的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班级合唱教学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是普及合唱艺术的最佳阵地,而目前班级合唱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是教师缺少有效方法,二是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三是低年级学生缺乏合唱技能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系统性的实施策略研究》,针对不同年级段,形成系统性的班级合唱实施策略:低年级注重培养多声部听觉、建立分声部歌唱的意识;中年级由轮唱到固定音型伴奏式合唱、初步培养二声部演唱能力;高年级加强声音训练、增加合唱难度,培养多声部表现能力。    

关键词:班级合唱教学;系统性;实施策略


著名香港童声合唱教育家、指挥家唐少伟先生曾经说过:“搞好童声合唱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学校普通班级的合唱教学……”要真正普及合唱艺术,使下一代的音乐素质得到整体性的提高,班级合唱教学比学校合唱社团、社区合唱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具推广价值。纵观我们的音乐教材,以人音版为例,从二年级下册的一首轮唱歌曲《两只老虎》到三年级四首合唱歌曲,再到四年级十首、五年级十一首、六年级十首,合唱在歌曲教学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但这些优美的合唱曲,除了专门抽出来训练的学校合唱团能胜任外,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平时缺乏有效的合唱练习和铺垫,在课堂还是只能齐唱主旋律声部,印在教材上的合唱曲谱形同摆设。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教师缺少有效方法,二是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三是低年级学生缺乏合唱技能训练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系统性的实施策略研究》,通过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针对班级合唱教学方法的有效策略,以更好的进行合唱教学,有效改善班级合唱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合唱演唱技能以及综合音乐素养,促进合唱艺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学生继续学习音乐奠定良好基础。

一、低年级注重培养多声部听觉,建立分声部歌唱的意识

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都是横向的单旋律线条,受其影响,我们从小接触到的就是单声部音乐,因此多声部听觉以及分声部歌唱意识的培养在低年级段尤为重要。

1、通过伴奏或人声培养多声部听觉。

    学生在歌唱时,教师的钢伴往往习惯于弹奏主旋律,导致学生对钢琴产生依赖,离开钢琴就唱不准,我们尝试采用无旋律伴奏音型,学生演唱歌曲旋律,钢琴奏出与之匹配的二声部旋律,使学生在歌唱的同时能够听到不同旋律与之配合产生的和谐音响,从而培养多声部听觉。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歌曲,由教师配上简单的二声部,学生在演唱的同时,能够聆听教师的演唱,也是培养多声部听觉的有效方法。

2、多种方法构成多声部,建立分声部歌唱的意识。

①声势伴奏构成多声部

声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多声部的最直接途径。学生学会歌曲后,分成不同小组,边唱边用拍手、拍腿、捻指、跺脚等不同位置、不同声响特点的声势动作伴奏,形成多声部效果。学生在演唱中彼此配合协调,不但聆听自己的歌声、还能听到他人的伴奏,在这样多声部活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多声部听觉,又逐步建立分声部歌唱的意识。

②打击乐器构成多声部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实践活动,低年级教材中的打击乐伴奏谱,其实就是生动的多声部音响素材,如《卖报歌》《我的家在日喀则》等等,打击乐器的加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不同节奏型中亲身体会和声的协调与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③加入衬词构成多声部

低年级教材歌曲,大多短小流畅,简单易学,我们选择合适的歌曲加入衬词,用衬词模仿歌曲的情境或声音来进行伴唱,改编成简易的合唱曲,培养学生分声部演唱的意识。如《法国号》,用歌曲一二小节两个“嗡巴巴”作为伴奏声部,《小雨沙沙》前两句加入“沙沙沙”的伴唱等等。

④声部轮替构成多声部

所谓声部轮替是指卡农,也就是轮唱,它是同一旋律在不同时间、不同声部的模仿,是低年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多声部演唱形式。低年级教材中很多歌曲都适合进行轮唱训练,如《我的家在日喀则》《闪烁的小星》以及《两只老虎》等,学生在唱好自己的声部的同时,聆听着别人并不陌生的声部,音乐的句子此起彼伏,更增加了趣味性。
    二、中年级由轮唱到固定音型伴奏式合唱,初步培养二声部演唱能力

和低年级相比,中年级的轮唱歌曲增加了难度,如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以及下册《嘹亮歌声》等,虽然是轮唱性质,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三度和声音程,在此类合唱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固定音型伴奏式合唱,以有音高的固定节奏为歌曲伴唱,形成合唱效果,初步培养学生的二声部演唱能力。

1、练习轮唱,稳定音准

    轮唱是发展二声部歌唱的最好准备,学生演唱的是熟悉的旋律,在轮唱时由于声部间横向的重复而产生和声效果,能帮助学生建立固定音高概念,熟悉音程关系,稳定音准。用来进行轮唱的歌曲可以是教材中的曲目,如《美丽的黄昏》,也可以在教材歌曲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如《草原上》等。在演唱时,可采用柯尔文手势提示学生音高以及从哪里进入,使学生对和声音程的空间高低关系一目了然,更加直观的感知音准。同时,注重学生声音的和谐,引导学生用轻声高位置演唱,每一个音都唱到位,避免出现大喊大叫抢着唱的现象。

2、固定音型伴奏式合唱,培养二声部演唱能力。

    所谓固定音型伴奏式合唱,是指伴奏声部音型固定、节奏固定,学生更易演唱,同时又与歌曲旋律形成多声部音响效果。此类合唱一个声部是主题旋律,学生很熟悉,另一个声部是固定的,较为简单,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对于培养学生二声部演唱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三年级歌曲《柳树姑娘》,其伴奏声部是固定的XX X”音型,而且都出现在主旋律长音处,使学生感受到合唱的美妙,获得成功的喜悦。再如四年级歌曲《白桦林好地方》,歌曲原为单声部,我们以“X 0 X 0 │”音型创编一小段旋律,模仿孩子们轻快的脚步,与歌曲配合,形成合唱效果。

三、高年级加强声音训练,增加合唱难度,培养多声部表现能力

1、加强声音训练,掌握科学发声方法。

声音的训练是合唱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没有统一的声音,合唱就谈不上和谐动听。在合唱教学中,要让每个声部甚至每个人的音色都尽量统一,追求共性,求同弃异。在进行声音训练时,不仅仅是唱几条发声练习,更应该结合歌曲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歌曲情绪,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加强声音的控制能力。如五年级歌曲《晚风》,让学生模仿轻柔的晚风,放慢速度轻声演唱每一个乐句,边唱边聆听,去寻找自己与大家和谐统一的声音。再如《小鸟小鸟》,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可爱的小鸟,在枝头轻快的跳跃,在天空自由的飞翔,从而唱出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更好的表现歌曲情绪。

2、同步节奏与对位节奏合唱,提高多声部表现能力。

    同步节奏合唱是指两个声部的节奏相同,由于此类合唱常常由三度、五度或六度和声音程组成,学生在演唱时很容易出现跑调现象。对位节奏合唱是指两个声部的节奏不同,学生在演唱时声部间不容易受到干扰,但在声部的配合上有一定难度。高年级的合唱歌曲都属于这两种类型,我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和适当删减等方法进行教学。

创设情境,将声部形象化。结合歌曲主题,创设相应的情境,将歌曲声部分别赋予不同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特点与其所表现的形象相吻合,从而把握合唱音准,提升合唱技能,做到声部的和谐准确。 如五年级歌曲《叮铃铃》,创设大山深处、小牧童放羊的情境,合唱部分的高声部旋律时而是可爱的小羊在山坡上调皮的跑上跑下,时而是小牧童甩起鞭子赶着羊群的吆喝声,低声部则仿佛是慈爱的羊妈妈在呼唤小羊、追赶小羊,还有羊群脖子里清脆的铃铛声。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唱起来得心应手。

②适当加减,唱出最美和声。“加”是在单声部歌曲中,加入简单的二声部,让歌曲的形象更丰满,学生能够轻松做到声部和谐,享受合唱的乐趣。如六年级歌曲《哆来咪》,将“do ra mi fa sol la si”这七个音符的长音作为低声部进行二部合唱,使歌曲更富有表现力,学生的合唱能力也得到提升。“减”是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合唱歌曲适当进行简化,降低难度。如五年级下册《小鸟小鸟》第二声部节奏相同,旋律走向也一致,可将第二声部在节奏上进行简化,六年级上册《茉莉花》下册《榕树爷爷》等均可采用这种方法,既降低了难度,又不影响歌曲的表现力,学生在美妙的和声中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多声部表现能力。

回顾一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感累并收获着,学生的整体合唱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合唱教学得到了真正的普及,学生的歌唱技能提高了,视唱与听音能力提高了,歌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大大提高了。音乐课上再也听不到学生大喊大叫的噪音,取而代之的是悦耳动听的歌声,对于以前经常跑调的多声部歌曲现在也能轻松自如、充满自信的歌唱,音乐综合素养得到了极大提高。当然,由于自身理论基础和其他原因,仍有一些不足:对课堂乐器没有充分利用;对具体课例的设计缺乏深度;对教研成果的推广方式有待改进等。今后,我们仍将进一步深入探索班级合唱教学的实施策略,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收集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形成案例集锦;坚持开展相关专题的观摩研讨活动等等。搞好班级合唱教学,普及合唱艺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我们坚信,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会看到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教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安国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素材》  湖南文艺出版社    

[3]曹理、何工著:《音乐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田雨:《小学多声部歌唱教学课例研究》 《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年第11期

[6]张蓓:《课堂合唱教学中的“加”与“减”》《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年第6期

 


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最新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热评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热门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