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 正文

【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解读与设计-宋东魁/语文坊/湛河区

  发布者:宋东魁    所属单位:湛河区开源路小学    发布时间:2018-08-25    浏览数( -) 【举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文本解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师大版教材年级下学期第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本诗为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围绕疾雨急来急去的变换景色。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诗的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首诗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去感受夏日的田园生活,欣赏夏日的美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西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时,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学情分析

我校年级孩子整体素质与知识水平较高,知识含量大。阅读面广,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在知识拓展时,极大的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的做到孩子会的不讲,不会的通过教师的启发能自己找到答案。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以下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古诗能力

2.结合本课特点,在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感情朗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难点

学生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法学法

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学习重、难点,我将采取质疑、品读、赏析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近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具体教法为点拨启发法、课堂讨论法、情感诵读法、想象理解法。学法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导新课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直接导入新课,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由学生介绍本诗的背景,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主动学习的欲望,欣赏范让学生对本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二、指自学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

三、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四、知诗人:教师简介苏轼,引出问题(你对古诗还有哪些了解?)设计意图:学生自由说自己知道的关于苏轼的信息,每个人的了解的可能都不同,这样可以让大家的资源有一个共享的过程

五、明诗意:

小组合作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理解全诗的大致意思,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能更好的实现的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与感受,从而更好的把握本诗的意境

七、师小结

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八、阅读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裴回。

你还知道哪些苏轼的作品?哪些关于西湖的诗句?

设计意图:古诗的拓展可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同时也为下一首古诗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了作用。

【作业布置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朗诵并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如天

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最新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热评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热门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