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 正文

【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绝句》诗文赏析及教学设计思路 梁芳芳/语文坊/湛河区

  发布者:梁芳芳    所属单位:湛河区教体局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8-09-14    浏览数( -) 【举报】

诗画同源——杜甫《绝句》诗文赏析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诗画

钱锺书先生曾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诗画同源是我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宋代张舜民就曾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翻开诗卷一首首诗歌就是一幅幅用文字描绘的美丽画卷: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哪首不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呢?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庐山瀑布的恢弘壮观;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看到一轮满月缓缓升起,天地融入这月光的清辉。杜牧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让我们领略了深秋田居的闲适,品尝那份浓浓的秋意。而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轻轻诵读中便会被其中的精美绝伦的描述所吸引。

从整体上纵观全诗,是由两句相映成趣的宽对组成。全诗二十八个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字的含义。诗人描绘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优美的图画:这是一幅早春图,这首诗的起始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所表达的十分简单明了。在窗前刚刚抽丝发芽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鸟在欢快的相应和般地鸣唱。在诗中首句的第一个字,诗人便用“两”这个数字和“个”量字来表示了一个头颈微动,目光微挑的动作。这里诗人用“个”字,而不是用“只”来描述黄鹂鸟的状态,是用语感来表述诗人看到的黄鹂鸟是一种动态。这里很关键的一个字,便是这个“个”字。“个”字是仄音,用去音来表示的语气中,有惊叹的含义。诗人用“个”来告诉读者,是黄鹂鸟的鸣叫声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个,两个,噢,原来这里还有一只小鸟。而这里若用“只”来表示,小鸟的状态就不一样了。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为什么说小鸟是侧抓着柳丝呢?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柳树在春天里是最先发芽的北方树种,其发芽时,先是树条里返青,这时叫抽丝,然后很嫩的芽叶吐出尖尖的嫩绿色。此时的柳树是其最美的状态,文人画匠多把此刻的柳树寓意为情窦初开的少女。此刻的柳丝多入诗画,诗人准确地把握了春天柳丝的状态,而这时两个黄鹂鸟正是用爪抓住来回飘动的柳丝,在春意盎然的微风里,啾啾鸣叫,诗人也许正是被这样的闹春鸣叫声吸引到窗前。

上阕的末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对应的。诗人正是被黄鹂鸟的鸣叫声吸引到窗前,当他的目光从柳丝下的一只黄鹂鸟转移,被上面那只黄鹂鸟的鸣叫声挑起目光时,从树梢上,看到了远方的青天。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白鹭鸟相对于黄鹂鸟来说,一个是体形庞大的候鸟,一个是体形弱小的雀鸟,这是一种寓意对比。成群结队的白鹭鸟,在春暖花开季节从南方越冬而北归。那一种思乡归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诗人精准地用一个“上”字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白鹭鸟的一行,与黄鹂鸟一上一下的分离成两个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也借着两种鸟的状态,把目光从眼前的一棵柳树,投向了一望无际的青天。古诗中描写天色的有很多,而诗人用“青”字来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从这字层面看,青可以说是绿色,如青草,也可以是蓝色,如青天,其实还可以是黑色,如青丝。诗句里,“青”所涵盖了这样两层意思。一是,青,颜色,蓝、绿的兼色。既没有蓝色的沉闷,也没有绿色的宁静,完全是一种很透亮的感觉。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出来的生机,犹为重要。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种感觉,用一个“青”抒发了自己暮年壮心不已的情节。诗人用“色”的感觉在这里犹显考究。

纵观上阕这两句,两个数字“两”、“一”,两个量词“个”、“行”,两种鸟类“黄鹂”、“白鹭”,两个动作“鸣”、“上”,两种颜色“翠”、“青”,两个距离“近柳”、“远天”。表面的十四个字,表述了十四种事物。但是,诗人在这首二句里,已经隐藏了递进的豪情,用一个“青”字来承上启下,通过这透亮的青色,让读者看到下阕里,诗人更难述怀的心情。

如果说诗人在上阕里,只是单单描写了景致,在下阕里,诗人便更借景述怀,以物寓情了。下阕的首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首先给读者的视线确立了一个画框--“窗”。中国古典建筑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设计。唐代的“窗”很多都是“漏木雕花”,这在成都杜甫草堂里也可以看到一些。诗人先给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场景--既然已经把读者的视线引到了“青天”,那么就不应让我们看完整一个视角。这里,诗人用“含”字,便隐含掉很多视觉上多余的景色,就象给我们一个相机的取景器,我们便在一个“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远山。“西岭”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岭雪山”。而此刻,这“窗”所遮挡的视线,可以任由读者去想象。“西岭”山脉恰倒好处地被诗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来,使我们的视线随着诗人的画笔,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绵延横亘的“西岭”雪线,到近出的抽丝“翠柳”。这时,诗人的视线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门外的江边上另一番景色。

全诗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下子将读者的眼球,从远景又拉回中远景的地方。如果上句诗人描写了“窗”内的景致,那么末句一开始就点出“门”这个角度,便已经将视线里的景致,化为一种心情的盼望。窗内有景,在这个景致中,有院落,也有柴门,透过柴门而现门外江面上停泊蓄势待发船,已经很明确地点明诗人将人生路比作万里行舟的精辟论断。

这首绝句形神兼备,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色上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山水画卷,黄鹂鸟、白鹭鸟,柳丝是翠色,天空青碧如洗,洁白的雪卧山岭,旌旗风舞的泊船……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是风摆杨柳的春风,是黄鹂舞柳的鸣叫,是雪映青空的透亮,是行船泊头的喧杂……这些景致都传神地给我们描绘了江南早春的清、新、雅、静。正如晁以道对诗、画的形神有这样的见解:“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是对杜甫这首诗的形神描写最好的诠释。

二、格律

在这首绝句里,诗人用律简明扼要,并没有使用太多技巧,如救坳、救孤、调粘、应对等写作技巧,按诗歌本身应有的格律用律起韵。

诗人在绝句中的对仗,也布置得犹为工整。上下联中,数词相对,量词相对,物种相对,动词相对,色彩相对。这种精巧的手法,对于入门学习填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篇绝好的教材,这也是为什么这首绝句历代都将它收录到幼学启蒙教材里的原因。

三、意境

这首诗从表象上,可以看到的是黄鸟、翠柳、白鹭、青天、远山、白雪、江水、泊船。但是,在这些表象以外,这首绝句的意境也犹为让人回味:首先看诗的“情与景会”,诗中诗人在上阕里触景生情,一个青天的“青”字,便将自己一生的遭遇透明于天下。诗人回到成都草堂后,远望扶摇直上的白鹭鸟归乡的身影,不禁回想自己在晚年疲于奔波,功名无成,却看到多少战事,多少人间悲欢离合。到下阕,诗人借景抒情,用蓄势待发的万里行舟,抒怀报国忧民的感情。人生性,思乡情俱在情景之中。

从诗的“情理交融”来欣赏,从诗人描写的这入画般的景致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表达自己心理时,以鸣翠柳、上青天、千秋雪、万里船这些渗透着情感的形象化文字,把此诗带入化境。“鸣”为说,“上”为动作,“千秋”是忠贞,万里是心志。品味诗中的“情与物合”,诗人将自己的感情与自然界冬去春来,寒消物喜的景物融合在一起。诗人以己之弱小,寓为黄鹂鸣叫的声无力。以白鹭挥翅遥上抒发了自己志向抱负难以生翅报国的思想。诗人在上阕里,人与鸟合,借鸟言情。这些特点,构成了这首诗绝佳的意境。

在下阕的两句诗文中,诗人描写了两处景“窗”、“门”,两种状态“含”、“泊”,两个地理位置“西岭”、“东吴”,两种物质“雪”、“船”。这十四个景物,却远比上阕的单纯写景,更加清晰地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这首诗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

四、美学

这首诗除了有以上特点外,还具有余味曲包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美学特征。诗中杜甫使用多个数量词,两个、一行、千秋、万里。这些看似无意,实则言心的借寓抒怀的“言外之意”更将这首咏春绝句所藏的诗人内心独白,展现给读者。从当时社会中文人普遍没有政治地位,官职卑微,有心报国,无力酬志的尴尬境地中,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一行白鹭”想要“上青天”也只不过是一种镜花水月的奢求。文人自孤,文人自清,不甘居污泥而苟同洁身自好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只能是这个社会的 “千秋雪”贤静洁远。空望门外“万里船”却也只能遥相叹。“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隽永蕴藉,令人寻绎,这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阐述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真实写照。

五、背景

李白诗的内容多与“愁”有关,重在抒写自我。杜甫诗的内容主要是“忧”--忧黎民,忧天下。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约两年的时间,安史之乱,前后历时八年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是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开元以前的盛况,再不复见了。饱经战火的国家此刻百废待兴,在此期间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颠峰。诗人个人的命运与时代苦难息息相关,所以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百姓,想到更普遍的社会问题。绝句在这个时期被创作出来,既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感觉。也令诗人慨叹自己暮年已至,国家待兴,效国无力的无奈。也只好做那“千秋雪”,遥祝待航的“万里船”了。

六、诗品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 这首绝句里,杜甫用欢快的笔调写春、咏春,以春言心、借春寓志。言早春的生机勃发,实则言国待兴;言船欲乘东风,实明报国心志。人至暮年,壮心不已。尽管诗人在创作这首绝句时,刚刚辞别幕府,但诗中所描绘的优美画面,将诗人渴望安定的情感也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杜甫诗悲而不泣,伤而不绝,大悲大伤过后依旧将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热忱迸发出来的最好写证。透过诗品看到的也是诗人的人品。 

教学设计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坚定地相信,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那就更不言而喻了。早在一年级创造性就在儿童的绘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孩子们在图画中编故事,画童话。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象力的源泉。我深信,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的想象活动与儿童的言语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陈鹤琴先生说:画图是一件很有教育游戏,小孩子可以因此发表他的思想又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画图在教育上的价值很大,凡小孩子应有画图的机会。

诗画同源,诗词以写景抒情为主,其中,抒情诗大多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情,每首诗词都是一幅画,所谓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诗词的画面感都很强,大多数古代诗词都能够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内容和含义。同时,画画又是小朋友最喜欢的认知世界的活动,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不妨试着让孩子以自己的理解来将诗词“画出来”。让孩子画唐诗,本身就是孩子们根据诗歌并结合自己理解和爱好进行的一次艺术再创造,这种方式孩子不仅喜欢,更促进了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帮助他的进一步领略诗歌的内涵。

本诗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突出教学层次,从引诗题到明诗意到悟诗情到绘诗画,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教学结构。在教学中重点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丰富画面等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融听、思、诵、画、说为一体,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绘出画面来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最关心的语文问题:

1.  如何结全文本特点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2.如何做到“由多至精,删除枝蔓”,筛选出最有训练价值的语文因素。

3.如何引导学生在语言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最新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热评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

热门第三次研修活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