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小学体育课应注重体质训练那几点?

发布者:杨妍     发布时间:2018-12-20 浏览数( 0) 【举报】


  人的主体性对学生而言,即学生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践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协商争论,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激发;同时也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体素质是指通过身体活动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机能能力。因此教师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误区
  多年来,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多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教师以传授各专项动作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主,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体能的训练手段。这种训练方法,只是把各种运动项目更加深化和技术细微化,具有明显的竞技化特征,使其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这就事实上造成了实际教学中难以达到使学生匀称、均衡、协调、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成为片面的和暂时性的。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促进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还能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机能水平。这种教学过程过分苛求动作技术的准确和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教学的手段,这种以技术而技术的教学过程造成了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的倒置和错位,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身体锻炼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小学的体育教学,是接受综合式的教育、自我学习式的教育、进行自我完善和创造、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在此阶段,应以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使学生学会锻炼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也能自主地、科学地进行锻炼,从而养成长期锻炼的习惯。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必要性
  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暂进性和迟效性,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和锻炼的主体性。小学体育课的课时,决定了身体素质训练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并取得充分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以教师安排的教学方法,不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将养成学生的依赖思想,扼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致学生脱离了教师的带领,就无法自主的、科学地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身体素质则是通过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完成的,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再好,如果不能通过自身合理的运动来完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在训练中,如果以教师为主体,全程安排训练内容和组次,尽管老师能因材施教,但教师更多的是要照顾“全体学生”。在这里“全体学生”是一个折中和模糊的概念,意即“平均水平”的大部分学生。毕竟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身体素质条件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从理论上说,要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应当是有多少学生就要有多少种训练方法和各自不同的运动量标准的。教师的照顾“全体学生”在理论上说就成了不适合任何一个学生了。因此,学生如何面对教师的安排的统一训练内容和运动量,进行选择和创造,从而变成自身合理的运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教师的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长远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长期增长。
  三、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重要性教育,明确身体素质锻炼的意义。在教学中,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对身体素质增长的长远价值有充分的认识,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身体素质训练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激发其对身体素质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主动获得参加锻炼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之能随着生活条件、环境、年龄变化合理调节身体素质锻炼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锻炼的效果,达到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
  2.身体素质训练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小学生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要激发学生练习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十分重要。要能够做到坚持身体素质训练,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参加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教学与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身体素质的乐趣。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体育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功夫,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健康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思考和团结协作,造就一个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环境;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上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的技术细节;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都具有可操作,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1)给学生一些权力,让学生自己选择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保证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兴趣爱好广泛,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的进行练习,从而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因此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强调非同步化教学,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3)给学生制造一点困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新的课程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信心。在素质训练中,有些练习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4)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重点的向学生传授身体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知识与方法,其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也可穿插在体育课中的技术教学中,还可在每学期安排一定的理论课学时;在内容的安排上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进行锻炼的欲望,以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4.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
  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比如,在耐力素质训练中,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采用了以上的方法后,有的学生生病受伤后依然照常上课,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锻炼,使学生的被动训练变为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使所有学生在身体素质、组织能力和技术技能等各方面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的主体性,有效地调动不同训练层次的锻炼兴趣,使学生的被动训练成为兴趣锻炼,使兴趣锻炼转为志趣体育,稳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学生走向社会后,志趣体育成了健身体育,必将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