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论坛研讨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

发布者:吉达克拉     发布时间:2018-12-21 浏览数( 0) 【举报】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可塑性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当惯了“小皇帝”,什么事不需要自己动手张口就来,在体育课上表现出这些孩子吃不了苦, 倚赖性强,遇到有点难度动作的不敢试,缺乏自信。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少年儿童主要的个性心理缺陷现象分析
1、学习压力感: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学生生怕考试成绩不好,心理压力过大。
2、适应性差: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同温室的花朵,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学校生活和老师的指导方法及团队活动。
3、情绪不稳定;随着考试的成绩好坏,情绪忽高忽低、心理十分脆弱。
4、人际关系敏感:与别人不合群,同学之间、邻里之问、亲戚之间情感不能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5、心理不平衡性:常常忌妒别人学习成绩比自已的好,别人各方面比自已强。忌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是一种痛苦又十分有害的心理。
6、偏执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及班级里,处处都以我为中心。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说,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本身的需求。体育不仅具有促进身体发展,而且具有促进心理发展的功能。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提高学习效率。在体育课中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力。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小学生获得大量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机能的完善,为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挈合和谐的状态;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神经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二者相互促进。身体健康会使人精力充沛,充满朝气、充满信心。反过来,心理健康会促进人身体壮实,活动能力增强,人的心理因素活动和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可以使生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二、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会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宣泄与调控。目前学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紧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挥,而通过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不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体育运动中,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会的情感与责任感。要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关爱与尊重运动能力弱的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代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教学成功案例-----暴躁性格的心理辅导)
孙同学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火冒三丈,挥拳动脚。孙和陈同学在体育课上踢球,说好了谁踢球最后一脚谁就捡球回教室,结果一名同学忘了捡球,把球丢了。孙同学找他算帐,言语不和,就动手打了人。体育老师及时阻止了孙的打架行为,并和他进行了深刻的谈话,据孙同学介绍,他的父亲脾气就十分暴躁,脾气上来就将他狠狠地打一顿。在这种棍棒教育下,孙的脾气也变得十分暴躁,体育老师和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并
和家长约定家庭教育方式,并和班里同学要求,当孙同学遇到恼火的事情,让他在心中先警告自己:别发火。同学们提醒制怒。在今后的体育课中,老师一直关注该同学的心理状况,并在课后进行心理辅导,孙同学的脾气平和下来了,并且还与同学们友好相处。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运动兴趣不是天赋的,它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教学内容,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影响的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一直保持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
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作为教师,我每天都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这一心理机制。从另一方面来考虑,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争取主动权。
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创设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指标,对照标准找到自己相应的坐标值。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而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
    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自信心的肥沃土地。
四、建议与结论: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努力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二是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锻炼,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合理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是对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缺陷的状况,可以适当给他们开开小灶,甚至可以进行个别指导,积极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活动兴趣,让他们也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特别是对他们身心有帮助的活动,从而有利于改善、调节他们的心理缺陷,使他们逐步提高参与热情,因为成功后带来的喜悦,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
四是积极探索相关体育活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缺陷的改善调节作用,积极发挥体育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建立一个与学校教育环境相和谐的发展空间,从而改善、调节有心理缺陷的学生,甚至达到减少存在心理缺陷的学生人数。
    综上所述,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论坛研讨

最新论坛研讨

置顶论坛研讨

精华论坛研讨

热门论坛研讨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