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洋思,学东庐”

发布者:     所属单位:乐昌二中     发布时间:2014-07-05    浏览数:6 精华

 

“学洋思,学东庐”

 洋思中学成功之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

首先,每学年开学初,洋思中学要举办三次全校演讲会,一次是教师演讲会,一次是学生演讲会,一次是新同学演讲会,主题都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此来坚定师生的信心,鼓舞师生的士气。平时,又通过班会,校内传媒与相关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

其次,从上课抓起——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具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坚决做到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首先是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后教”,不是教师漫天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洋思现在的“后教”环节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固步自封或将其教条化,而是结合自己在实践中日渐逼近教学本质的理解,不断丰富和发展它。现在,在洋思人的思想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正如洋思中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先学后教,播下智慧和希望。”

东庐中学特色——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东庐中学曾是江苏溧水县的一所乡村薄弱初中,却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在短短几年内连获殊荣:被江苏省确认为示范初中;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被评为南京市师德先进集体;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中小学学习的先进典型。  

 东庐中学在几年前只是一所普通乡中。学校没有轩昂的教学楼,连黑板都是老式的黑漆板,学校的电脑除了一部分是上级新给配置的,其余都是城市学校淘汰下来的……当初,东庐中学也曾跟在别的学校后面苦苦地追求过升学率,但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硬件设施差、教育观念落后,东庐中学必然地每每败下阵来。在教育布局调整时,东庐中学一度成为撤并对象。在困境中,东庐中学积极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力图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东庐中学在摸索过程中,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先准备教案,然后拿出来经过集体讨论后大家共享,以促进所在备课组乃至教研组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阶段性测试中,最早试行这一办法的数学、化学组的整体成绩有了明显上升。此时,又有教师及时提出,这种供教师使用的文稿,可以略加变动后也发给学生一份,既可当作课堂作业,也可当作家庭作业,还可充当复习资料;既可明确学习目标,又可让学生少做笔记。于是,“讲学稿”诞生了。从1999年起,东庐中学尝试进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新生之路。 

 要问东庐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客观地说,没有了家庭作业,但学生头天晚上要依据“讲学稿”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上课时释疑、巩固;课后复习、提高,的确也很紧张。可是,自主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并且自觉地刻苦学习。校方说,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主要是学生“动”了起来,而不是所有教师突然提高了水平。因此,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就不会感觉到负担重。

东庐中学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六无”:一是基本无辍学,学校学区内学生100%进入学校;二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好学生外流到县里上学的状况;三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四无不开课程;五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违规补课;六无是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而在这“六无”状态下,东庐中学的教学质量几年来一直位居县、市前列。

 学习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没有人可以是与生俱来就什么都会的,因此,非常感谢省培训院给我这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运用自己所学,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寻求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为新进教育奉献一份力!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