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在线研讨辑要

发布者:     所属单位:兴宁市黄陂中学     发布时间:2014-07-14    浏览数:651 置顶

第二次在线研讨辑要 第二周网上集中研讨,截止7月月14日10:30,发帖数超过三千条。老师围绕“语文教学设计与语文教师素养”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此我将大家的认识和看法进行梳理归纳: 1.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概述 素养,是人们在环境和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修养,由各种基本品质和能力构成。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工作的承担者,他们的素养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首先明确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作为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第二,对应语文学科特性语文教师特有的专业素养。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而为一体的。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作为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如丰富的职业情感、较强的理论素养、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成长意识;第二,对应语文学科特性语文教师的特有的专业素养,如规范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过硬的写作能力、广博的知识与兴趣爱好、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力、深刻独到的理解能力和批评能力、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审美修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丰厚的生活体验等等。 2.基于语文教材的特性所要求的语文教师素养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但语文教材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认识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功能的同时,也能让我们认识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养。 第一,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需要语文教师有较强的信息选择能力。语文教材与其它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它除了少量的语文知识短文以外,主要由一篇篇独立的课文组合而成,而不是按照系统的语文知识排列的。从本质上讲,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语文知识的运用形式和结果。因而,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包含了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文体等多方面的语文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材的知识不仅具有间接性、内蕴性,还具有丰富性、独立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又由于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和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的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语文知识运用的形式和结果的整体呈现,缺少清晰明确的语文知识教学或能力训练的“点”,换言之: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多教或者少教,教到什么程度,应通过何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和组织来具体呈现等等问题,教材(课文)并没有确定,只能是老师和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给了教师极大地教学内容的组合和选择空间,因此,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有较强的独立的整合和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 第二,语文教材内容的“百科性”,需要语文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语文教材构成的主体是一篇篇的课文,由于课文内容涉及的题材和主题各不相同,使得语文教材包含了大量的非语文学科的知识,被称为“微型百科全书”。学生认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具有了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不能忽视这个特点,而且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丰富的信息来源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对各种语文教育信息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吃透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精神实质,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引进各种有价值的语文教育信息,并对所选择的语文教育信息进行加工,使既符合语文教育信息本身的逻辑结构,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形成方向和水平上的统一性,并激发起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信息的积极性。 第三,课文理解的主观性和再创造性,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自主地解释和评价教材的能力。阅读是阅读主体的个性化的行为,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课文的阅读理解,同样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本细读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功夫”,独立的阅读能力、细读文本的能力是合理设计教学的基础。细读文本的能力,是教师语文功底、哲学的思考力、文化积淀、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情感的品质等的综合能力反映和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师越是能够自主解释教材和客观地评价教材,学生学习教材就会越自觉,从教材获得的就会越多。而对作品的自主解释能力和评价能力,来源于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作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来说,须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并运用自己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去理解认识、丰富补充作品的意蕴,才能以自主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并根据学生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呈现阅读内容,安排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语文教师的素养与教学设计案例 语文教师的素养,首先表现在备课阶段:读懂课文(吃透教材)、找准定位(明确教学价值)、用活资源(取舍整合);其次表现在教学设计阶段:要从整体出发,瞻前顾后,选择支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的整体功能;第三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施教,重视反馈和生成,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之一: 《离骚》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本课出现了哪些名句?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师:明确,“路”是指什么 ——是效力国家的途径 师(追问):看看课文哪些内容是讲路漫漫的,哪些是讲修远的,为什么路漫漫,怎样求索? ——学生围绕求索的原因,条件,心情,执著,勇毅等进行讨论,并认真研读教材。 [点评]这样的教学,老师就根本不用满头大汗地扫清字词内容了,因为这 搜寻举证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和注释的体验。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阅读、思考和交流。 教学案例之二: 《荷塘月色》教学 第一节课 主题《破解朱自清》 第一步:朱自清的散文为什么这么美? ——引导学生认识:因为他有一个绝招,就是从“声、光、色、形、态、味”六个角度对描写对象进行立体全方位的描述。教师引导同学们从回顾已经学过的朱自清的作品入手,举例一一引证。用了10分钟举证《春》,用10分钟举证《背影》。 第二步:让学生自己在课文《荷塘月色》(20分钟)中找例子举证这一特 点。学生很快就把所有的点全都找到了,课堂气氛越很活跃。 第二节课 主题《借鉴朱自清》 用上节课所学的技巧,从“声、光、色、形、态、味”六个角度,学生 修改自己的文章(关于“宴会”的文章)。拿出一篇文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来,一边读,一边请大家说,哪些地方可以分别加进“声、光、色、形、态、味”的描写,优化它。(大家都跃跃欲试,笑声不断,很是热闹。) 文章读完之后,已经完成“哪里加”的任务,老师又请这篇文章的作者, 坐在讲台前,拿着笔标注,一边自己思考,一边也请大家帮助:“加什么”(这一个环节,更加热闹)。 班所有同学都拿出自己的作文,自己参照前面的例子,修改自己的作文。 这个环节结束后,请旁边的同学点评,改得如何。最后,请一位同学上来,读自己修改后的文章。 [点评]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项目上,省略了“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基础知识”三个环节。于是,就有可能给学生留下更多时间去活动。课是可以不完整的一次活动只打一个点,反复打一个点,课的主题会比较鲜明。 执教者在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时说:为什么不在他们写《宴会》前就叫他们从这六个点去描述?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说,先有问题,才有方法。《宴会》写完了,他们认识到有些地方写得干枯、不生动、展不开了,进一步才会去思考怎么样做,才能写得更好。问题产生于学生中,最后回到学生中去,教师的核心能力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黄淑琴编写)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