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陈建伟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孙勇     所属单位:潮州市松昌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03    浏览数:15     

 

《雨霖铃》评课报告

 

培训期间,听了两位老师上的《雨霖铃》和专家的评课后,有所触动,现将一些体会写出现,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位讲课的陈老师把重点放在了意象上,她抓住了“伤离别”来展开分析,并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好多有代表性的意象,如“寒蝉”“长亭”“晓风”“残月”“杨柳”等等。通过对这些有特定意义的意象的介绍,让学生能够更快、也更容易地理解作品中的离愁别绪。这是一个亮点,也是值得笔者学习的地方。

陈老师在师生互动环节上处理得很不错。学生们讨论很热烈,也很积极,总共有5位同学发言,总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老师有适当的引导与鼓励,也有适时在黑板上写出同学回答的关键词,这一点做得很好,值得肯定和学习!美中不足的是,教师的板书显得有些杂乱,不太美观,如果能够在备课时对板书进行适当的设计,使之更简洁、紧凑、美观,相信效果会更好。

另外,在课堂的尾声,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板书,分别从“伤离别”和“话情”两个角度切入,也展示了“小结”,这一部分很恰当也很简洁易懂,原本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但是,老师在这一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展示的板书可以说是一闪而过,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有些反应不过来,学生们想记下来就更不可能了。如果老师能够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讲课和展示板书同步,并给学生留下一定量的时间,让他们可以更从容地记录,这样安排会更人性化!

陈老师的课总体很好,她很认真,讲得也透彻,让人听后受益匪浅;就是在最后让人感觉有些仓促,而且也拖堂了,那边下课的铃声都已经响起了,这边老师还在安排学生读课文,显然不太好。而且,她在作业与朗读这两个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如果能多安排一些时间朗读课文,应该会更好,因为这毕竟是一篇古诗词,朗读是不可少的一环,而且朗读的比重也不能太低!

第二位是徐老师,笔者觉得总体上她比第一位老师上得好!

徐老师的声音很悦耳动听,她用古人离别的诗词作为引入,一开始就为《雨霖铃》这一首离别的词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语境,也为下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是先声夺人!而且,她的语言也很有文采,相信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很充分!

徐老师在课堂上采取讲一段,读一段,讲解与诵读相结合的方法,她的课堂强调了朗读,这符合《雨霖铃》是一篇古诗词重视朗读的教学要求。而且,徐老师没有对诗词进行过分的解读,也没有脱离课文单纯去讲解“意象”,她的讲解都与课文有着紧密的关联,也紧紧地围绕着“离愁别绪”这个点来展开,如此安排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这一点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很好,她对同学的发言都有适当的点评与鼓励,学生也比较敢开口。但是有一点,一位女同学在回答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理解时,发言中讲到“兰舟有漂泊之意”,这个理解明显有问题!“兰舟”一般有两个意思,一是“兰木做的船”,二是“船的雅称”,它并没有“漂泊的意思”!而老师却没有指出其中的问题,而是一味地鼓励!鼓励学生没有错,但是教师不能为了鼓励而鼓励,更不能没有原则地一味鼓励学生!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有底线的,不能随意性太强,起码的知识与常识是应该得到尊重的,鼓励学生也应该有原则、守底线!

总体来说,两位老师对课文的把握能力、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对课堂的调控能力都很成功,她们的教风、教态也很不错,整节课有很多精彩之处,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纵有些许不足,那也是瑕不掩瑜!在此,笔者对两位老师和专家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