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陈建伟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谭娟子     所属单位:中山市横栏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06    浏览数:27     

看了两个老师的《雨铃霖》的视频,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思考:
一:诗词:教什么?
    一首经典诗词,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多样的,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也是多样的。在如此众多的目标中,哪个占据主导地位呢?是诗词的文化韵味,是诗词的感情熏陶,是诗词带来的审美体验,还是对诗词进行的语言赏析?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言语教学。落实到诗词教学上,则意味着诗词言语主体。诗词文本的语言和章法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第一位老师的这节课显然把握到了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语言赏析。这首词从类别上讲是送别词,词的感情基调深沉哀伤,这些学生很容易把握。如果教学目标定位在感情上,那么三言两语就能结束课程。古人赏析诗歌,一般都会提到“炼字”。在我看来,炼字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这个字用的精炼,用的传神,用的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这个字能够更好地表情达意。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作者感情的前提下,老师将目标转向诗词语言,目的是解决这样的问题:词人的满腔哀伤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是声嘶力竭的呼喊,还是婉转曲折的表露?例如“骤雨初歇”,大雨刚刚停止,很多老师在分析这句话的时候也仅仅停留在渲染氛围的层面上,骤雨过后,天空迷蒙一片,这能够烘托词人的心境。但是何柳老师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骤雨停止了,为什么词人感到痛苦?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已经想到了:原来作者不想离开,一场大雨正好是他滞留此地的借口,可惜天公不作美,大雨忽然停止了,那词人就没有留下来的借口了,于是依旧要面临别离,人不留人,天也不留人,痛苦之情可想而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骤雨初歇”四个平常之字能够写出词人非常之情。这样的解读比起那些烘托氛围之类的说法要高明得多。像这样的赏析充满了整节课堂,我认为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二:诗词:怎么教?
    确立了核心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围绕这个目标去设计课堂结构,设想课堂流程。诗词的语言赏析应该如何进行?或者说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语言赏析?
    在我看来,诗词赏析有两种方法:感知和分析。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这两种思路在诗词教学中都很重要。感知展开的途径就是读,分析展开的途径就是思。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其实也是顺着这两种思路展开的:古人一方面重“涵泳”,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评《周南·芣苡》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另一方面也重分析,这一点从古典文艺理论术语中可以看出,读读刘勰的《文心雕龙》、叶燮的《原诗》即可知。
    在第二位老师的课堂上,这两点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首先是读,方式多样,学生齐读,学生单读,教师示范读,听音频读,配乐读等等。读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疏通字词和文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整体感知作者的感情基调甚至是诗词风格的过程。从一般记忆上讲,往往是理解了的东西记忆更深刻,但是对于诗词,往往是先感知再去理解记忆,印象才会深刻。其次是析,方式亦多样,教师启发,学生讨论,适当引用前人观点印证,字词替代,联系生活等等。例如“兰舟催发”,这句话怎么理解?为什么要写船主催促词人上路?这一点也应从感情角度得到解释:词人和恋人分别,依依不舍,执子之手,泪眼相看,他们多想再多呆一会儿,哪怕是几分钟几秒钟,可是船主却不停地催促,词人的痛苦又进一层。这种理解的基础正是生活体验,如果诗词都够从生活逻辑层面得到解释,学生的印象将会更加深刻。
    像柳永这种愁肠百结的词,若没有细腻的感情和入微的体验,是不可能深入到词的意蕴深处的。学生在柔和的讲解下,也渐入佳境。这一点从课堂氛围可以看出。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