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李样明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于金梅     所属单位: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     提交时间:2014-07-10    浏览数:5     

 

学习了程浣老师的《数学归纳法》这节课,受益颇多。先将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总结如下:

在新课程标准中,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何准确定位,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明白递推、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如何才能充分实现其教学价值,如何设计练习让学生能理解并会应用数学归纳法这种证明方法,仍然值得研究与实践。

如果仅以能不能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为标准,那么,对该节课的教学是容易完成的,因为,在这一标准下的教学,只要让学生通过各种题型的训练,学会第一步证什么,如何证;第二步证什么,如何证,就可以了。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能知道数学归纳法的步骤,也会套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数学命题,但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可行的理由、依据是什么?这样的教学看似容易完成,但被动地训练使学生可能会增添的是:数学是机械的、枯糙的感受;一定会丢失的是:对数学以及数学方法、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

在新课程实验中,上面现象仍然存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进,这里有教学经验延用的因素,也存在对付高考需要这一理由,但更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教师对数学归纳法认识上的不到位,对数学归纳法教学难点的认识与解决方法的研究不足,以及对教材使用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2014年广东省高考数学理科试题中,数列解答题考查学生的推理意识,很多考生死记公式硬搬技巧而无法解决,反映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够,这与老师平时教学中不注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培养有关。中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一味的高强度机械应试训练。

数学归纳法一般来讲,是证明具备了条件与结论,且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的方法。由于该方法适用领域具体,因此,没有必要提升为数学归纳法思想,但它作为一种数学方法决定了它的教学要求:必需要明确引入它的必要性、必需要明确它适用的领域,必需要明确它是如何使用的(操作步骤)。同时,作为一种证明方法,会按步骤证明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对其正确性的依据的理解,因此,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要追求,不仅要能用此法证明问题,而且要知道此法可行、可靠的理由。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数学方法,并不是在形成归纳思想,有时我们会运用归纳,从与正整数有关的问题的特殊情况入手,猜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这一过程实际是把问题的条件与结论都显现出来,使问题转化为数学归纳法可证的类型。引导我们这样做的思想是:化归与转化。

数学归纳法能证明的问题的类型不少,也为一线教师所熟知。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任何与正整数有关的各类型问题时,其原理是相同的,都是“两个步骤,一个概括”,因此证明时,都需要化归转化到数学归纳法特有的模型“两个步骤,一个概括”,这是由数学归纳法原理决定的,也表明数学归纳法证明的过程,实际是一次运用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建模活动。可见,数学归纳法的使用过程,是有数学思想指导的,也是促进数学思想形成的数学活动,因此,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过程,体现数学思想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

这些认识教师首先要清楚,这样才可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明白,才有可能改进对数学归纳法的教学,发挥其可起的教学作用。

在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中,对数学归纳法的作用不难理解,对方法的操作步骤也不难掌握,但对其真实可靠的原因却不一定能理解到位,不理解原理的学习是机械的,获得的知识只是表层的。

从数学知识角度看,数学归纳法以“归纳公理”为理论基础,得到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而高中数学教学对数学归纳法是从应用角度组织教学的,要求的是“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并不需要构建其数学体系,因此,教学是在脱离“归纳公理”的条件下进行的,教学的难点会发生在对数学归纳法实质的理解,具体表现在:不了解第二个步骤的作用,不会根据归纳假设作出证明,不能真正理解该步骤需要完成的证明的作用.

数学归纳法教学是让学生知道、会用操作步骤?还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即绕开难点还是克服难点?绕开难点的教学容易做到,但这样的教学不仅留有知识缺陷,而且会失去数学归纳法教学过程可以产生的教育价值。克服难点能形成一个研究指向,不仅需要认识难点,而且需要研究形成克服难点的操作方法,这无疑是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可能使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使数学归纳法的教学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基于克服难点的研究,得出下列认识:

新方法的形成需要做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在该节课教学前,已经学习过推理与证明,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良好的起点。

数学方法的引入或发展,常常是由不够、不行、不便等现状驱动。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安排学生活动,通过解决问题,直接面对方法的不够、不行,这能产生驱动。从而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产生新研究、新探究的需要,这无疑能为形成数学归纳法提供动力、提供可能。

原理揭示要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前提,仅靠大量题的训练是认识不了原理的,因此,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例题可以少些,学生的参与活动要先行,问题链设计要精干,能使学生通过体验,概括出新知,从而认识理解原理。当然,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在学生活动后给予指导、点拨,起到画龙点睛,举一反三的作用。

数学归纳法作为一种数学证明方法,其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认识到为什么是正确的,即认识其原理十分重要,也是克服难点标准,因此,该方法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教学中该名称的出现也可早可迟,教学的关键是能揭示其原理,达到对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对方法操作的理解与掌握。

综合上述可得,没有认识,没有想法时去仅看教材,可能只看到教材的表面,此时得出的教学设计会仅凭原有经验,而从思想方法层面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与理解,从认识与解决数学归纳法教学难点立足,才有可能理解教材编写用意,用好教材,并较好地体现其教学作用。

附件

  • 专题三作业-数学归纳法课例评课.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