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李样明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何友青     所属单位:梅县区松口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08    浏览数:7     

我们今天听了程浣老师的一堂数学模拟课,时间仅仅20分钟,讲课内容是“数学归纳法”第一节。课前有一个演讲,程老师演讲用时3分多钟,讲数学归纳法用时14分多钟。虽然时间很短,但老师的安排很紧凑、内容很丰富、思想很深刻。每个环节,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吧。

01

学习数学史的意义

程老师课前演讲抽到的题目是“学习数学史的意义”。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意义,我们知道下面经典的语句:公元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数学史的意义与人类社会的历史意义有所不同,程老师说了三点,我觉得她对此问题很有体会、很有概括能力,说得很到位。具体三点为:

(1)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推动人去行动的一种力量,从心理学的观点讲,动机可分为两个部分;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内部动机;社会责任感构成了有利于创造的外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动机。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结合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克服动机因素的消极倾向。

(2)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增强数学过程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为了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把教学内容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介绍也偏少。虽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错误观点。所以,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过程。影响了学生正确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数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一个概念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们的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另一方面要培养有创造能力的时代的开拓者。学习数学史能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沿着这种思维、模仿数学家的道路,不断探究实践,这就是创新性人才的成长之路。

如果在这三点基础上需要补充的话,可以补充三点:

(1)学习数学史会弄清楚数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如何发展?在科学中的地位如何?与其它学科有什么联系?

(2)学习数学史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舞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

(3)学习数学史可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数学公式、数学图形给人带来美感,许多时候数学家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推动数学、发展(e的发现等)。

 

02

怎样教数学?

我们知道:数学以三种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是历史上的数学(数学史),二是数学自身发展的数学,三是咱们教学的数学。这三种数学的联系是必然的,但彼此是 有差异的。

就是我们的教学应按照那种路径教数学。

首先教学不能按照数学历史发展的次序进行,因为历史上人们用到的数学符号、算法、形式处于黑暗中的摸索,当初的符号、算法未必能体现数学的本质,走了许多弯路,有些就没有前途了。其次就是按照数学自身发展进行教学行不?更不行。自身发展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出数学家,学生不可能都成为数学家。我们要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有用有两方面:一是对生活、工作有用,另一是对以后学习有用。教科书就是改造后的数学,就是教育数学。那么教学就要以教科书为主进行,我个人的观点是:教科书+数学自身发展,两者结合。由于教科书是普及性的、大众化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加工。

程老师的授课虽然内容与实验都来自课本,但她是将自己的理解、感悟恰到好处的赋予这些内容,将课本这种骨头架式的知识变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物。

 

03

程老师授课过程分析

首先以问题引入,数列{an},a1=1,an+1= 1+an(an),通过归纳a1,a2,a3,a4,猜想an=n(1),提出猜想需要证明,如何证明?引出主题。这是比较自然的课堂引入,这也就是我们教育的数学。程老师简明扼要,自然贴切。

下来程老师就说明对于无限是验证不完的,人生苦短。即使长生不老也没必要成天去验证吧。如何处理此问题,举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将无限的问题简化为两个的问题。我觉得在此用这个例子不很好,没有递推,少了本堂课的灵魂。

下来是多米诺骨牌实验,程老师的实验做了三次,三次足矣!原理当且仅当三次,恰到好处,她是经过认真思考的。第一次实验第一块倒下,全部倒下。第二次实验第一块不倒下。第三次实验间隔不恰当,第一块倒下,前面一部分倒下,后面不能倒下。这三次不多不少,正好说明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

下来就是由骨牌实验抽象提炼出数学归纳法原理,只需两步:奠基与递推就可以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使数学的原理自然天成。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