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胡继飞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李有刚     所属单位:乐昌一中     提交时间:2014-07-11    浏览数:5     

 

关于专题三《孟德尔杂交实验》课题的教学评价

                      李有刚2014/7/8

今年的假期教师教学培训, 就《孟德尔杂交实验》课的教学评价,本人观看了广州市第四中学的孙惠珍老师所上的《孟德尔杂交实验》示范课的四个视频(广州市华侨中学的杨豪老师的教学视频始终打开错误,无法观看)和黄炜老师的对孙惠珍老师《孟德尔杂交实验》示范课的评价视频和文本文件评价材料。在这里就孙惠珍老师的示范课谈谈我的看法。

一、总体评价:

该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实践—分析思考—教师引导—结论。全过程合理流畅。课前教师做好了精心的准备、设计和课前指导。教学中在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上达成很好。体现了在做中学习,在探索中体验,在感知中升华,在讨论中构建知识网络。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师生双边活动气氛活跃。同时四中的硬件设施好,话筒吐音清晰。教师表述流畅,教学效果好。

二、具体情况的看法。

1.体现了生物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地归纳,学生对杂交实验的分析和讨论以及实验小组的实验汇报,使学生逐步确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学生动手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

    在课堂上尽量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起来。透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现象来看分离定律的本质。通过举例、实物、学生活动、投影等进行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适时地进行提问,通过实验的教学,让学生活动起来,进而对分离定律进行阐明,寓教于乐,知识点不容易遗忘,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学生分组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表达个人的见解。最后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演绎归纳,从而来突破难点。

3适时渗透科学素养。 

     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完成小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课堂中首先以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参与到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中去,结合教材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采用问题渐进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展开思考和讨论,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提出假说,并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性,在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成功分析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如何充分理解和领悟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孟德尔所提出的四点假说,教学中采取了将模拟实验和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的方式,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存在的不足

    1、有些难点的内容没有深入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局限于浅层的表面现象对知识点的落实介于“虚实间”。

    2、板书不符合标准,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的标题没有列在黑板的显耀位置上。

    3、没有做到讲练结合,缺乏有针对性的及时训练。

四、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1、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若让学生相当长的时间去活动、体验,教学任务可以完成吗?在高中,各科都有相当多的内容,教学内容可以完成吗?各学校执行新课标的情况不一样,这种形式的教学其教学效果会如何呢?

     2、教师任务繁重,每节课都做大量的准备能做到吗?连堂或上课节数多的老师呢?所以有没有“做秀”的嫌疑?

     3、如何处理繁重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时间的关系呢?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科学课程。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正在逐渐融合,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高中生物应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附件

  • 关于专题三《孟德尔杂交实验》课题的教学评价Microsoft Word 文档 (3).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