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胡继飞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李永强     所属单位:梅县区松口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09    浏览数:21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专题三:《孟德尔杂交实验》同课异构教学实录与评析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近年高考愈来愈重视考查学生动手实验技能、科学探究思维能力。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上所说的要求是对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重要学习目标。

必修2这一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认识到基因(遗传因子)的存在,才能使人类进一步去探究基因的位置、实质和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编排向学生真实展现了科学发现史的历程。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很好的体现了“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这些方法往往是高考考查侧重点。所以这节课在模块2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教无定法,孙老师和杨老师这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孙老师课前准备较为充分,感触较大的是孙老师以自己的家庭照引入新课,适时抛出问题“儿子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引发学生讨论。体现了以问促答,注重能力的培养。对高效课堂而言,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绝大数时间让学生在带着问题探究,带着任务阅读,在练习中自己发现规律。不论是概念的理解,还是遗传图解的书写,学生都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兴趣,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这不仅仅获得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孙老师的整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且思维活跃,在孙老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积极交流。在这样的课下一定比一般的教学模式有效多了。当然,要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赖于孙老师平时坚持不懈的努力。

个人建议如下:

1、由于这节课需要掌握的概念很多,要完成掌握还是有些难度的,因此教学容量不能过多,我觉得教师最后还是要对这些概念再详细的讲一遍,还是有必要,但由于时间有限,也可以留到下节课复习时再强调也是不错的选择。

2、在用孟德尔的假说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阅书并不一定能够对此内容很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用假说的内容详细分析实验。

杨老师教学的优点是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来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如恰当运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图文并茂;如展现黑人和白人生下斑马人的图片,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可交流的话题增多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再根据学生的水平,精心设计出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杨老师重点在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整节课思路非常清晰,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也谈谈个人对杨老师这节课的建议:

1、这节课应适当考虑重点难点所占的时间比例,这节课的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孟德尔的显隐性的判断等假说解释得不够深入透彻,而过多的时间放在前面。如把自交、杂交知识解释得很全面,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时,把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判断讲解得很细。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暂时不需要在这个时候讲解,因为这会影响学会对现象分析、解释这一条主线的思路,而且这一节是学生进入遗传学的第一课时,让学生有个初步认识即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深化,可能效果会更好。我对一些老师的评价建议有相同之处,就是觉得杨老师在讲解遗传图解时,用倒推方式推出各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我觉得既然要让学生体验走孟德尔的科学道路,但又把当时还没出现的减数分裂知识牵引进去,不符合当时科学发展的逻辑。

2、跟孙老师最大不同的是杨老师的课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的较少,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的程度较深,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其实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一些空间发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对我帮助很大,感悟很多,让我更加体会到上好一节完美的课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垂手可得。如果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互补一下,相得益彰,就更完美了。个人学识肤浅,说的不当之处,敬请多多谅解和指正。

附件

  • 学科专题三作业----李永强.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