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黄牧航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李新贵     所属单位:梅县区畲江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3    浏览数:1     

 

通过本次的继教学习,收获甚大,印象深刻:了解了高中历史学科能力的概念与类型、高中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及特征和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的途径,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启发意义。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既是中学历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教育部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中学历史学习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观的指导下,人们意识到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体现出历史教育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深远影响。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突出考查学科能力,着力加强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而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科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最基础的能力----历史网络知识体系抓起,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提高,才能在教学中跟上高考改革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人才。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

1、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初中没有认真学习历史课,上了高中又由于偏科思想的影响,大部分高中生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应的学习能力,即不具备最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因此,学习中不能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成绩,据此确定培养历史阅读能力首先要从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抓起。

什么是历史基础知识呢?我们认为:它主要包括内容丰富的、具体的基本历史史实以及从这些具体史实总结出来的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基本历史规律等。即历史基础知识的内容是由“史实”和“史论”两部分构成。

“史实”是指具体历史史实,它包括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阶级斗争的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和生产成就等构成历史现象的诸因素。

“史论”是指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的分析和结论包括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基本历史规律等。基本历史概念是指历史现象本质概括认识,是在一定基本史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根据〈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和高考实际的验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单一型、复合型、理性型作为掌握和理解的重点。单一型历史概念可以在一段书或一节课中形成;如“北京人”、“孟德斯鸠”、“甲骨文”等。看完书后马上形成的概念。而复合型历史概念,不能在一节课中形成,需要讲完一章甚至一篇之后,才能形成。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理论型概念主要来源于概念,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意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如“半殖民地”,“半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共和制政体”等。

基本历史线索是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如“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三是民族解放运动史;四是国际关系发展史。近代社会的主流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发展,必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宗主国的矛盾,形成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也就构成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本历史规律是指历史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在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基本历史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许许多多的历史概念进行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来的科学的规律性认识。如“关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规律”,“农民运动的规律”,“工人运动规律”等都是基本的历史规律。学生掌握了基本规律,才能得出较完整的深刻的历史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历史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2、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

历史知识结构是各种历史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组合方式,它是各种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历史知识结构有抽象性、系统性、多层次和立体性等特点。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的表述也就不同;从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础要素看,历史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意义构成,简称“五要素”。从社会文化形态看,历史由经济、政治、军事、民族、对外等诸方面构成,简称“多方面”。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任何一种历史现象和一个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都有前因后果,生产的背景和条件以及其他事件的影响等等,简称“三部曲”。从理论的角度看,历史知识又由史实和观点两个方面构成,简称“史论结合”。这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综合就构成了立体的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表达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或揭示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种特殊规律。

掌握了历史结构的基本网络结构就意味着掌握了历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认识了历史发展规律,所以历史教学必须特别强调深入挖掘历史知识问题的各种联系提示知识结构。以便提高阅读思辩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基本的历史观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002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提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两个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最权威的文件,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隐藏在中学历史当中。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或渗透以下基本的理论和知识。

第一、认识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简称辩证法,主要指对立统一观点的运用。主要内容包括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与次要、继承与发展、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必然与偶然等概念和原理。如分析元朝社会矛盾时,应该认识到民族文化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形式下的阶级压迫,本质还是阶级矛盾的反映,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第二、认识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简称唯物论,主要是指唯物法历史观的运用。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和原理。

第三、认识和理解评价历史现象和问题四大标准和原则。即生产力标准、实践的标准、微观研究与宏观认识相结合的标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的标准。四大标准问题看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实践的标准是总的精神,生产力标准是认识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从文明演进看历史是必须具有的境界。

附件

  • 学科专题三作业模板.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