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徐颂军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段发云     所属单位:乐昌二中     提交时间:2014-07-03    浏览数:53     

  

学科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教育教学的的态度与行为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采用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有悠久的历史。实践证明,提问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的陶冶。特别是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如何设计问题、用怎样的形式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地理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应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地理教学方法的一大改善,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教学当中,缺乏相应的教学用具及多媒体教学,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中的提问设置尤为关键,经过二十多年教学,我认为在教学过程,问题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

  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当然,要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本身要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学生知识、思维品德、技能、能力、的具体目标确定提问的难度。如我在讲完《地球的运动》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夏季和冬季的气温高低不一样?”学生学过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之间关系以后,再来看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毕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运用起来就不简单,学生还得经过一番认真思考。这样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难度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如在讲完《世界人口》一节时,可设置一连串的问题: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②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为什么人口密度大?③东亚地区人口稠密,是否合理?④近年世界人口流动有哪些方式?⑤劳动力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为什么?⑥劳动力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有什么意义?⑦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影响?上述七个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且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获得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能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的设置要新颖

  学习情境是指新颖的学习任务,新奇才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形成学习期待。问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呢?一方面是从学习的内容上选择哪些使学生感到新颖的知识设问。例如,“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类问题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提问:“沪宁杭地区是一个煤矿、铁矿和电力资源均很缺乏的地区,却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是为什么?”这样发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完成知识的固化和深化。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认识的不同角度或从师生活动的不同方式上。例如,我在讲述《东亚--概述》一节时,让学生了解东亚地区的范围,不是简单地提问“东亚包括哪些国家”,而是问:东亚有哪些沿海国?有哪些内陆国?有哪些半岛国家?有哪些岛国?在学习《澳大利亚》时,在课堂导入时,利用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夺取24枚金牌的成绩提问:这次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办?这个国家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这个国家主要出口农产品和矿产品有哪些?这此问题一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问题的设置应有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既要考虑到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的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回答得出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一节中,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观察《地形雨示意图》。在学习条件一般的班级中,我设置的问题是:暖湿气流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抬升,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背风坡少雨是什么原因?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观察《地形雨示意图》,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而在学习条件好的班级,我直接提问:根据地形雨示意图分析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这样的提问可让学生注重对地图的观察,培养学生通过读图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问题的设置应注意准确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精确发问,答案明确。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若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答案可以是季节变化,也可以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或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出现答案的多样性,学生就难以答出精确的答案。其次,提问要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避免出现答案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提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特点,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五、问题的设置应有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有疏有密,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犹如蜻蜓点水,学生不能进行冷静而有效的思考,反而破坏了课堂的严密性和完整性;也不能没有提问,不启不发。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全面。

  总之,无论是讲授、谈话,还是讨论和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处于积极状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要依据学生知识与能力情况,使这些问题明确具体、难易适度,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课堂提问,就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到事半功倍。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