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张秀莲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邓万菊     所属单位:韶关市五中     提交时间:2014-07-14    浏览数:16     

 

学科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课例及点评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评课报告

               韶关市第五中学   邓万菊

观看了张秀莲教授和刘立雄老师关于《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的案例展示和专家评析后,收获很大。我觉得这堂课设计得相当好,对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示范点,能给予我很多的启发。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一堂给人感觉很舒服的课。

①刘老师端庄得体的衣着、和蔼可亲的微笑、简洁优美的板书、恰到好处的ppt展示,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好;

②刘老师充满热情的语调、生动幽默的举例、关注学生的讲解、饱含肯定的评价,都让人如沐春风,没有丝毫的听觉疲劳。

2.一堂能带给学生存留记忆率最大的课。

有实验证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上完课24小时后存留记忆是不同的,听课为5%,阅读为10%,图形教学为20%,演示为30%、团体讨论为50%、实际操作为70%,利用多元方法并作延伸运用为90%。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能给学生充分的从事化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合作交流讨论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也即学生在本堂课上获得的所有知识都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各教学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演算以及动手操作来获得,所以说这是一堂能带给学生存留记忆率最大的课,一堂高效的优质课。

3.一堂充满智慧的课。

①一个细节让我感受到刘老师的智慧:当同学说用氮气加上氢气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刘老师没有及时正面对这一说法进行评价,而是反问用“0.2mol/(L·min)”这个数据表示这个反应速率是否妥当?引发学生探讨,同时引导学生再阅读反应速率概念,从而得出:“某个化学反应的速率定向表示应指明某个具体的物质才有意义。”这种机智教学不但帮助全体学生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从侧面对部分同学刚才的错误说法进行了回应。

②这堂课的内容通过一个课时,一般老师的教学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但刘老师充满智慧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令他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显得游刃有余:42秒的学生阅读直接引出课题;4分钟不到的时间视频播放与口头表述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关于反应速率快慢的感性认识,而且有意让同学们关于同一个反应说出快与慢的争议性答案,从而自然引出快与慢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而科学研究,应该是定量表述;穿插1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得出“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其快慢的表示方法”,既为后面知识引入作铺垫,又让学生感受到表述反应快慢方法的多样性;2分钟的反复阅读及2分钟的针对性很强的简单练习,让学生粗步理解本节课的速率定量表示方法……各环节的设计都颇具匠心,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教学境界,令我受益匪浅。

总之,这是一堂能给我今后教学带来很多示范点的富有启发意义的优质课。

二、我认为商榷的地方

1.学生分组实验代替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但教室的拥挤以及实验仪器、试剂的搬运都让我把这种做法停留在想法中、消灭在备课环节里。有分组实验的教学我感觉最好还是去实验室完成,因如今的实验室设备还比较齐全。

2.运用活化分子概念解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的这个小环节对于我们的学生似乎有些超前。

三、关于专家的点评。

     认真听了张教授对刘老师这堂课的点评,让我对不是很熟悉的张教授有一个印象:做事认真、用心;待人真诚、谦和,善于发现他人优点。她能捕捉刘老师的的穿着、表情、语气、板书等细微之处来表现刘老师是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老师;她对刘老师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亮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予理论上的深化。最后她还利用评课机会,补充讲解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建议”,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真心感谢张教授!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