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李样明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钟彤     所属单位:梅江区嘉应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5    浏览数:10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专题三:数学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案例反思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一、过程简述

    在线观看了三位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录像,首先谈谈他们各自的课堂概况。彭科老师的课先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接着举例应用,然后让学生变式练习,最后引导总结方法,整节课看起来非常丰满,学生对知识掌握较好,解题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李兴怀老师的课先复习回顾,然后引例让学生探讨,最后再举例让学生练习提高,整节课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练习中交错推进,不断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陶维林老师的课很有特色,先投影让学生直观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探讨验证,再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最后学生交换题目练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三位老师的课都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善于启发教学,注意教学细节问题的处理,教学基本功扎实,虽然教学上风格迥异,但是都能够按照教学三维目标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听课感想

听了三位老师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同课异构教学视频,对我触动非常大。主要有以下感受:

1.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2.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观摩和专家评课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不同看法,为广大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3.相互对比,引起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三位老师都以问题为向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4.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附件

  • 学科专题三作业模板.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