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张秀莲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余东敏     所属单位: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0    浏览数:14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背景: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也认识到化学反应前后有新的物质生成,并且学过了用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来表示化学反应。尤其是用符号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时会想:为什么原子的个数在反应前后不相等。实际上就是想从质量方面研究化学反应。所以在第四章第二节安排了质量守恒定律,以满足学生在思维上的需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内容与形式的辨正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师: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前几章我们主要从物质种类的角度研究了化学反应,那么,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 

生:总质量会减少。比如说: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什么都没有了,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了。 

生:总质量会增加。举个例子吧。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取一根铁钉,称量它的质量,并记录它的数值,然后让它生锈,再称量它的质量,会发现质量增大,这样的实验我亲自做过。 

生:总质量不会改变。我们学过,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应该是化学变化吧(不确定的疑问,教师加以肯定:是)?那么化学反应前盐酸的质量加上石蕊试液的质量就应该等于反应后的总量不信你就试一试(说的时候很幽默,学生笑)。 

师:好!同学们的思维很敏捷,思路也很宽阔,想法不太一致,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教师书写板书: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所谓的“定量”就是从质量方面研究化学反应。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 96页,仔细阅读活动与探究的上半部分文字,并将相应的内容填好。 

生:这个空(指总质量如何变化)应该怎样填? 

师: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填写。比如,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增加,就填增加;你认为总质量会少就填减少,明白么? 

生:明白了。 

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是哪个实验呀? 

师:(拍手,以示学生注意第二小题设计实验方案,先不要补充,一会在告诉你们,先完成其他内容。) 

师:哪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一下你答案? 

生:(第二组代表)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其总质量一定改变,假设的依据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不是产生气体,就是和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反应。如果产生气体,气体会飞到空气中,(生笑)导致总质量减小,如果吸收空气中的气体,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就会增加。 

师:好!有自己的见解,请坐。哪组还有其他的想法? 

生:(第一组代表)我们组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会发生改变,因为是它们所有的物质放在一起称量的。 

师:请坐。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是很好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下面我们要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图,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生:(讨论实验方案) 

师:(拍手,以示学生注意)哪组的同学提供一下第一个实验的实验方案? 

生:(第二组代表)第一个实验的实验方案是:首先把瓶,不,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用吸管(师:疑惑的问:“吸管”学生笑)不,滴管。在滴管内吸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称量总质量,记录下来。然后,将滴管内的液体滴入下去,让它们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后在称量总质量,看是否发生改变。 

师:对于你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组内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第二组)没有。 

师:其他组同学有无其他意见? 

生:(第三组)在称量之前要先将天平调整平衡。 

师:对!千万不要忘记把天平调平。还有其他补充么? 

生:没有。 

师:通过补充,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案就比较完整了,同学们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了。那么第一个实验就可以这样做了。那么第二个实验的实验方案应该是怎样的哪? 

生:(第五组代表)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第二个实验方案的,说出来与同学们共享,希望诸位多多指教(学生笑)。第一步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这第二步么,是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粉末。第三步是用滴管吸取一定量的稀盐酸。第四步向图那样把实验装置连接好,称量总质量,记录数值。然后将稀盐酸滴入小试管内,反应后,称量总质量,看两次称量的值是否相等。 

师:好!说的很好。请坐,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没有。 

师:对与第二个实验,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比较完整,对于这两个实验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每个实验,必须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那些现象的出现证明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另外,针对第二个实验,要注意,向小试管中加入碳酸钙粉末应该用药匙的小匙加入一匙就可以了。滴入稀盐酸时不应该超过五滴。 

生:那么小气,药品也不是你家的。(学生笑) 

师: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我们必须节约实验用品,节约能源。好了,现在就可以做实验了。 

师:(指导学生实验到第二组,观察到学生加砝码的顺序不对)加砝码的顺序是什么? 

生:(思考)不知道。 

师:加入砝码的顺序应该是:先大后小再游码的顺序。 

生:知道了,谢谢! 

师:(指导实验到第三组观察到学生无法在加入砝码的条件下使天平平衡)你们加入的最小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 

生: 5g。 

师:出现什么情况? 

生:加入 5g就多了,不加入5g就少了。 

师:你可以使用游码。 

生:(恍然大悟)对。 

师:(指导学生实验到第四组,观察到第一个实验已经做完。)通过第一个实验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师:可以做下一个实验了。但,仪器要洗涤一下。 

师:(听见砰的一声)怎么了?(走到发出声音的实验组,第三组)怎么了,出现什么情况了? 

生:(第三组)我们加盐酸的时候加多了。 

师:为什么加多了盐酸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生:(思考)盐酸加多了,与碳酸钙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把橡皮塞飞出。 

师:这个实验失败了,在做实验时,一定要牢记实验的注意事项,否则会很危险的。重做这个实验。 

生:是的。这次我一定会成功的。 

师:我相信你们!努力吧! 

师:(指导实验到第二组)第二个实验做完了么? 

生:做完了。 

师:第二个实验,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生:发生了改变。 

师:化学反应前,总质量是多少? 

生: 56.8g。 

师:化学反应后,总质量是多少? 

生: 56.7g。 

师:对于这个实验事实,应该算是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可以这样来解释:做完第一个实验以后,你要洗涤仪器,洗涤以后,锥形瓶外壁的水擦干净了么? 

生:没有。 

师:在实验过程中,水分可能蒸发,另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误差,所以你们测得的数据相差 0.1g可以算是误差。 

师:(通过观察,学生实验已经全部做完,拍手以示学生注意)实验都完成了么? 

生:完成了。 

师:请同学们说一下你所得出的结论。 

生:(第四组代表)我们组得出的结论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师:请坐。还有没有其他观点? 

生:(齐声说)没有。 

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其实其他的化学反应也是一样的。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书写板书)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质量守恒定律描述的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只能应用到化学反应中,不适用物理变化。其次,这里的总质量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算在内。第三,生成的物质,包括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另外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都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加以解释。 

师:蜡烛燃烧化为乌有,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 

生:(思考)没有。因为没有把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如果收集起来就能质量相等。 

师:(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进行解释)提示大家一下,你应该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生:(讨论后)蜡烛的质量加上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加上水的质量。 

师:质量守恒定律描述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能算在内么? 

生:不能。 

师:如何描述更加完整呢? 

生: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 

师:这样描述就非常的清楚了。 

师:镁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镁的质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生:符合。 

师:如何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呢? 

生:因为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上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必定大于镁的质量。 

师:很好。请坐。 

师:那么,物质在参加化学反应前后为什么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 65页观察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能否从微观上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生:(认真观察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没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师: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观点。 

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结合的过程,在重新结合的过程中,什么都没有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必定守恒。 

师: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 

生:(齐声说)不能。 

师:对!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板书:质量守恒原因) 

师:(指导阅读 97页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经历艰辛的历程,终于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请同学们阅读97页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了解一下发现的过程。 

师:阅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 

生: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我们应该学习科学家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并且在做实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现象。 

师:好!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够认真学好每一科知识,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顺利完成,并且学生实验做的比较好,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某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被丰富的实验现象蒙住了眼睛,只看现象,没有从实质上进行理解。 

2.学生不能够准确的说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出现的明显现象。语言的描述还需有待加强。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之前应该先演示两个实验,并且加强学生对物质的认识,非常具体的介绍某种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的写法。 

3.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技能还需要加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复习性介绍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关于《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课例评析:绥芬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杨桂云 

黄老师是一位仅有三年教龄的年轻教师,工作有热情,认真钻研,勤奋上进,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案例是黄老师上的一节课的真实记录,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我的看法。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问题提出后的猜想与假设,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学生实验探究到结论的得出以及对定律的深入分析,都是通过教师的点拨,由学生讨论、自悟发现的。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成了学生的朋友,在教师面前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拘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2、教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使学生的探究过程同时成为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本节课值得商榷的地方。 

1、虽然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但没有摆脱教材的套子,没有展开。如学生探究的实验,仍然用的是书中的例子,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只是对教材实验的细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另外,如果能够让学生做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守恒的实验,通过探究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结论。 

2、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先呈现出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比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更能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 

3、设计实验并讨论实验方案如果能在课前完成,学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课上教师在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探究,效果会更好。 

4、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教师是让学生阅读书中的材料,然后通过谈感受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样做很好,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探究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相似,就会使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情感教育会进一步升华。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