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罗质华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钱汉彪     所属单位:饶平县第一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5    浏览数:21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析》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析》观后感

            饶平县第一中学   钱汉彪

    本人认真学习了翟厚岚,张 帆,蔡建国等专家对《动能定理》一节的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析,有了很大收获。

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科学探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对动能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能够掌握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能够理论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但真正从深层次理解存在困难。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一种认识,那就是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因为有前几节的基础,本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的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定理的内涵。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内容准备充分,分析到位,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主导的作用。由学生自己去推导动能的表达式和动能定理,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充分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实例和例题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应用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和解题步骤,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对于科技与生活的重要作用。使同学们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科学。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然后逐步扩展到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以及曲线运动的情况。这个梯度很大,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我设置了一些具体的问题,逐步深入地进行研究,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哪些力做功相对应,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准确的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从动能的概念入手就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在操作上本节教学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动能公式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中,有师生间的讨论、分析,甚至是相互质疑。本节课我运用实验探究法,通过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的不同和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两种情况,得出动能和质量速度的关系。用演绎推理法由动能公式进一步推导得出动能定理。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从外力做功和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两个方面思考,选择受力情况较为简单,动能变化量比较容易得到的具体形式。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到了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点和方法、步骤。让学生采用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的一个结论性的知识。动能定理内容本身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根据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却是整个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然这一节课不可能解决高中物理的这个难点,但是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可以让学生形成,即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应该形成。采用的教学思路是以动能定理的基础为主,根据上节课得到的结论有学生自主推导动能定理得规律,然后以实际问题为例重点讲解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解题步骤。
    

我认为本案例要改进的方面如下:
        

1.教材内容取舍
      是不是教材上出现的内容都要作为教学的要素加以呈现?在备课过程中,我应该是自己首先形成一个教学的思路和流程之后才去选择课程需要的素材,还是根据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限定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应该是前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自我角色定位发生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在备课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蓝本,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讲授知识点,对教科书上的要有所取舍,因为教科书那是一家之言,而我们教师要博采众长为我们自己的课堂服务。通过反思,我觉得本课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可多加一些东西,对动能的说明可少一点东西,对例题可引入课本外的,经过自己的重新加工和组合,教学节奏会更紧凑有成效。
       2.教知识还是教思维方法
        虽然将教材上的知识点都讲到了,但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清楚,就是作为学生会不会这样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老师所讲的几个知识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这实际上就是要回答,这节课不仅是要告诉学生本节课有哪些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向学生揭示教学内容的背后隐含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知道科学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我认识到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点,更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动能定理处理如变力做功等问题。本课在例题设计及引导方面做得还不好。
    3.多媒体课件使用
      关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两个问题:首先,什么样的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如果仅仅是为了节约板书的时间,我觉得这样的多媒体素材大可不必使用。我认为,当我们需要一些精美的图片,需要从中了解所要研究的事物的细节时,当我们需要展示一些动态变化的过程时,当我们上练习课需要节约习题抄写的时间时……多媒体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仅仅是将课本上的话和练习照搬到PPT中,这就没有必要。其次,一张一张的幻灯片,一节课用多少张为好?通过反思,我觉得本课的PPT课件可从12张减存8张,做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线索。由于本课的PPT课件超过12张,我教起来觉得比较吃力,有赶进度的感觉,学生学起来也应接不暇,跟不上我的节奏。
     4.学生活动
      新课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怎样成为学习的主体?至少要让学生告诉我们他哪些地方是知道的,哪些地方不清楚。学生自己完全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如果包办代替了,学生就不会动脑筋,长此以往,他就会越来越懒惰,等待着你去讲给他听。我反对为了应付检查而硬性规定学生把身体扭过来,进行的所谓小组讨论式的学生活动,但我更反对教师上课一言堂,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附件

  • 学科专题三作业模板.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