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请认真观摩本模块提供的视频课例和专家点评,写一篇评课报告,评析一下目标课例的优缺点,并谈谈你的收获和思考。请在word文档中复制下列模板,编辑好内容后直接粘贴到作业框中进行提交。 点击此处下载模板

     

    您选修的课程模块名称
     
    作业要求与提示
    要求:字数不少于7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评课报告要针对本模块的课例和主题,内容要具体和有专业性,并注意条理清晰和简洁明了。
    作业内容
    (对本课的评价与思考,如优缺点、改进建议,或此课带给您的启发等)
     
  3. 发布者:陈建伟

专题三“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作业

提交者:刘妙     所属单位:培青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5    浏览数:1     

 

     由“套中人”引发的思考

 

两节《套中人》的课堂教学展示,两位老师完全不同风格的课堂展示,不同的教学方式,甚至在教学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板书风格与侧重点各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学生们对这节课主要学习目标的掌握和完成。这让我们从教学内容及教学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上思考语文课的魅力和兼容性。

老师从小说三要素的核心素质——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李老师从小说的另一要素——故事情节入手。

老师没有过多的课前导入过程,仅仅从课文的体裁——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核心要素——人物——直接进入课程,干净利落,在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哨导入”前,这样直截了当反而让人觉得清新悦目。有时我们并不需要“为了导入而导入”。中间的主要环节“对话别里科夫”,胡老师请了几组学生分别扮演别里科夫和记者,此环节,学生们演绎得相当精彩!让学生在轻松与欢笑中轻松掌握了本文的故事情节。这样,我认为本课的两大任务——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分析)和故事情节便轻松完成了!最后一个环节“回归现实自我,实现精神成长”的设置,我觉得设置得相当好,胡老师紧紧抓住课题“套子”,很好地将本课拉到情感价值教育上来。我们身边有“套中人”,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但是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原因,这个环节显得过分仓促,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对学生的引导不足。李老师在这一方面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充裕,我觉得学生的思维便被打开了。同时,我认为对于“套子”的社会意义这一方面缺乏辩证的看法,我认为对“套子”应该更辩证地去分析:它既可以是我们的精神枷锁;但对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比如交通规则、进步的道德规范等,我们却是必须遵守的。这样的话,就使得本课“套子”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全面的展现。

老师是让学生们归纳课文当中的事件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这样对这篇小说的的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的把控便水到渠成。李老师对人物对课文的分析紧紧围绕五个事件进行分析,使得整节课非常的紧凑且条理清楚,教学行程流畅。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多,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李老师重视从写作背景上来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入去探究,在这一点上,胡老师的课就缺少对当时社会背景的讲解和联系,我认为由于课文与小说的写作背景有比较大的联系,课上可以稍加引导。19世纪末的俄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当中。人民渴望自由,可是生活中偏偏有一些人不自觉地作了沙皇的鹰犬、帮凶,不仅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也要极力把周围的人装进套子里。“套中人”不仅生活在19世纪,同样存在于21世纪,也同样会存在;“套中人”不仅生活在德国,也存在于我们中国,不仅生活在古代,也生活于现代。由此,李老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便从此为基点去寻找身边的“套子”,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学生们还会从目前的热点新闻人物去分析。紧接着便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套中人”。

由此,我还想到了,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上也不应该让自己套进“套子”中。因为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契诃夫挥动着别里科夫的套鞋和帽子,时时警醒我自己,“别把自己装进套子里”。

附件

  • 学科专题三作业模板.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