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陈建伟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温翠霞     所属单位:五华县龙村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4    浏览数:0     

豪中见旷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描写雄奇险阔之景,塑造英雄志士之人,抒发雄浑苍凉之情,声调激昂排宕,气象磅礴,格调雄浑,表现出完全不同于柔软婉丽之美的审美规范,是豪放派的扛鼎之作。而苏轼自求超脱的人生态度使得该词又有旷达之风。

苏教版把它安排在必修二“千古江山”这一板块,后一篇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时还在必修四“词别是一家”板块下安排了四首婉约经典。辨析两派不同的风格应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此前学生已接触了不少豪放之作,对豪放之风有一定的感受、理解,但比较零碎、模糊,也较少关注到豪放派大家族中各家的独特面目。

本设计首先将该词放在豪放词这一“类”背景下考察,由篇到类,把握豪放词的共同特征;然后通过抓关键词句,知人论世、比较差异,由类到篇,进一步把握该词之特质,品鉴独特的“这一个”,得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把握豪放词在写景、写人和抒情上的共同特征,逐步建立阅读豪放词的恰当期待。

2.知人论世,准确把握本词之特质——豪中见旷。

3.掌握词语替换比较、表情朗读、说文解字、互文联读等赏诗方法。

【教学准备】

1. 学生复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沁园春·长沙》,思考其共同点。

2. 教师选辑苏轼黄州时期代表作品,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作品,供学生诵读,初步把握苏轼谪黄时期的心境。

【教学流程】

一、典故导入,整体感知

1.  导语设计

苏轼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幻灯片显示)柳七郎即柳永,他的词是婉约正宗。苏轼称自己的词“亦自是一家”,那么他“这一家”是哪一家?有何风味?我们今天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感受“这一家”的独特风味。

2. 听名家焦晃的朗读,自读,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明确】气势雄浑,激昂排宕,大有“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之意。

二、咬文嚼字,感受其“豪”

3. 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种气势了?

【说明】只有理会词句、品味语言,前面听读的感受才能进一步精细化、醇正化。此目标拟通过词语替换推敲,摘句表情朗读、说文解字、联系相关文本比较异同等方式来达成。预设提问如下:

①朗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该重读哪些词语?为什么?

【明确】“大江东去”勾勒出一个阔大的空间背景,“千古”一词则渲染出一个雄跨古今的时间背景,在这个时空背景中,风流人物直奔眼底。极富有气势。

 ②“乱石穿空,驚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改为“巨石巍峨,波涛击岸,涌起几层浪”,仔细比较文字上的差异,理会它们在状物表情上的差异。

【明确】一个字纵向写其高,千堆横向写地域之广。其间巨石高耸,有刺破苍穹之势;波涛如怒、如惊马,有雷霆万钧之力。此三句化静为动,变点为面,描绘出古战场雄奇险阔的景象。

③比较归纳该词中的“公瑾”和《前赤壁赋》中的“孟德”两人的相同点。联系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比较两大词派中人物形象之不同。

【明确】两人皆为文韬武略兼备的英雄人物,富有阳刚之美,不同于深闺中的“怨妇”。

4. 出示《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沁园春·长沙》等词,要求学生朗读中感受,感受中思考,讨论归纳这四首词在场景设置、人物塑造、情感抒发上的共同点。再读该词,要求读出气势。

【明确】描写阔大雄壮之景    塑造阳刚豪放之人  抒发豪迈奔放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其“旷”

5.教师范读,读出本有的苍凉之感。提问:这首词中有没有一些词句让你感觉不到那种“雄浑昂扬”之气?

①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明确】“人道是”一语除了体现词人用词之精确、写法之高妙(“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外,更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感:曾几何时,英雄们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可是现在连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都难以确定了。这就消解了“功名永久”的一贯看法。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确】“浪淘尽”一句交代了英雄的最终走向:灰飞烟灭,转眼成空。一笔抹倒周瑜等千古风流人物,点出了“功业虚妄”的一面。

“人间如梦” “早生华发”

【明确】人间如梦般短暂、虚幻和难以把握。两句更进一步抹倒人间、人生,点出了“人生虚幻”的一面。

【总结】这首词在雄浑昂扬的主调下也渗透乃至涌动着苍凉的感慨。雄浑中见苍凉。

6. 探究:有人认为这些思想很消极、很灰暗,你同意吗?请从苏轼这样说的背景、目的及其以后的实际行动等角度来思考。

【明确】 ①背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形同罪人,“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处境艰难,心情沉郁。这是词人自出仕以来遭遇的前所未有的身心大困顿。这些思想体现出词人已经深刻、真切地认识到人生偃蹇、坎坷的一面。

②意图:词人抹倒周瑜、乃至人间、人生,指出功名、功业、人生“虚妄不实”的一面,意在破除对功业、人生的过度执著,借此佛老学说(功业成空、人间如梦是其基本教义)从“难建功业、理想幻灭”之痛中超脱出来,维持心灵的平衡,既避免了屈原式的蹈江自杀,也避免了魏晋名士式的放诞。

③实际行动:“一尊还酹江月”更表现出词人寄情山水,借山水寻求超脱的行为。

这些恰好体现出苏轼身陷困境自求超脱的人生态度。如此说来,并不见得消极、灰暗。

7. 拓展:苏轼还有哪些作品体现出他深陷困境自求超脱的人生态度?又是如何体现的?请联系《赤壁赋》、《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品来分析。也可参照以下诗句来分析。

①幸兹废弃余,疲马解鞍驮。(《迁居临皋亭》)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明确】①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抒发了自己“沦落草野”之悲,但又借“苏子”之口,劝慰客人变换视角,不要只看到人生“变”的一面,更要看到人生“不变”的一面,最终使得“客喜而笑”,获得心灵的大解脱。苏轼运用主客问答的文赋,真实地再现了他身处困境寻求解脱的心路历程及其结果。

②《西江月》写于苏轼心灵最苦闷之时。词人走向自然,发现此地景物优美,迥非尘世,苏轼解鞍欹枕,酣睡于桥上直至天明。这体现出他借自然山水驱遣忧苦、获得快乐的积极追求。

③在《定风波》中,面对大自然和人生的风雨,苏轼不以阴晴为意,苦乐两忘,履险如夷。体现出作者胸怀坦荡、乐观顽强、不以物喜无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苏轼身陷困境总能通过谈禅论道、变换视点、寄情山水等方式自慰自解,获得心灵的平衡,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蓄积再度崛起的力量。

8.  小结:“风格就是人本身”,是内在自我的显现,是创作主体自我人生态度的表露。苏轼身陷困境自求超脱的人生态度必将在其词作中显露出来,从而使其词也带上了超旷的色彩。 诚如王国维所言:“东坡之词旷。”该词中的“人间如梦”等语即是其具体体现,这是我们阅读苏东坡的一些词时特别要注意的。

四、总结本课,画龙点睛

小结一:描绘阔大雄壮之景,塑造阳刚豪放之人,抒发豪迈奔放之情是豪放词的一般特征,把握这些“类”特征,有助于我们形成恰当的“阅读期待”。而在豪放词的大家族中,各家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中带旷”“豪中见旷”,这是他“超旷平和”性格的本真流露。

小结二:诗词鉴赏特别需要咬文嚼字、表情朗读、知人论世。我们这节课使用了词语替换比较、表情朗读、说文解字、互文联读等赏诗方法,大家可以在阅读其它诗歌时加以使用。

五、课外拓展,延伸深化

课外阅读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受他们那一家的独特风味。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