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罗质华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谢广鑫     所属单位:中山市横栏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08    浏览数:11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一课时。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其中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石。

         教材把本节安排在高一必修一的第四章首节,前面三章的内容分别是运动学和力学知识,这样安排就把学生由表面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的思考中来,且符合高一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度阶段。

         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对运动与力的关系已有初步了解,但是鉴于本校学生基础薄弱,容易因为生活经验而搞错某些物理现象,因此对本节的教学应该从简单现象入手,不断深入,逐步让学生理解牛一定律的真谛。

          

三、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了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及科学家们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节的重点是:正确理解牛一定律知道惯性概念和质量的关系。难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和突破生活直觉引起的不正确认识。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解释着手,配以生活实例,如踢球,投篮等,让学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对的吗?从而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讲授

我以实验→推理→总结概括→运用为主线展开。

①伽利略实验和牛一定律的概念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球的运动需要“力”的帮助吗?从而对前面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有个正确的认识。

接着讲述伽利略对其实验的推理和结论:做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任何物体都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然后,讲述这一结论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

②惯性概念

根据“牛一定律”中“任何物体都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句话,提出“惯性”的概念,并介绍“牛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接着,我通过多种例子,讲述“惯性”的几个特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处位置等外部条件无关。

然后提出“惯性现象”概念。

③惯性的运用

学习完惯性概念后,最重要是把它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我选择了几个经典例子让学生对其进行解释,及时点评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和现象。

④总结和布置作业

最后是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和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通过实践教学,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情况,我发现本节的“实验→推理→总结概括→运用”为主线展开的教学方法适合本校学生的特点,能够让学生从实验现象着手,激发他们的思维,通过设置问题,引导他们了解知识的本质,大部分学生通过本课学习都能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