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黄牧航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邱晓云     所属单位:意溪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5    浏览数:15     

 

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一、高考新动向:

1)选择题干扰性大大减少。今年的选择题在选项的设计上没有往年那么“圆滑”,显得很直白、很明显。很多选项一眼就可以直接排除,有的是时间不对头。如12题的B项、D项,13题的D项,16题的D项,17题的B项等都出现在题干所述时间之后,明显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有的是史实错乱。如13B项、D项,15B项、D项等都是完全错误的选项。有的是与题干材料毫无关联。如13题的A项,15题的C项,16题的A项,17题的D项,21题的C项、D项等。

2)非选择题题量减少。广东从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非选择题都是两个大题52分,小题的数量及设问的数量虽相对稳定,却有逐年减少的迹象。2010年为7小题12问,2011年为8小题11问,2012年为7小题11问,2013年为7小题10问,今年为6小题10问。

3)非文字性材料淡出试卷。前两年试题中,除了一个漫画(2012年)、两个文字表格(2013年)外,其他全部是文字材料。今年的历史试题继承了这一风格,全卷只一幅漫画和一个文字表格,文字材料几乎是“一统江山”,这主要是因为文字材料包含着更大的信息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大体上是适应的,能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

4)原因类问题不见踪影,完全退出。原因类试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角度,在往年高考试题中占有很大份额。2012年广东卷考查原因类题的分数为34分,全是非选择题,包括目的、背景及政治原因、历史原因等;2013年广东卷考查原因类的分数为26分,其中非选择题为22分,包括主要原因、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时代背景等。2014年广东卷选择题没有一个题考查原因。非选择题也没有一个题考查目的、背景、原因等,考查的角度大多是特点、特征、状况、影响,答题词用的都是“简述”、“概述”、“说明”、“分析”、“反映”等。这是今年广东卷最大的一个变化,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考点新变化

1)经济模块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往年经济模块尽管也是命题的主要集中区域,所占的比例一般为3040%,略占三分之一强。如2012年为40分,2013年为33分。但今年的试题涉及经济模块的内容大幅上升,选择题有312分,3825分是一道纯粹的经济史试题,3927分虽是历史研究方面的题,但切入点却是经济领域,如地理大发现、经济危机、改革开放等,除个别要点涉及到政治部分外,其他绝大部分都是经济史。这样算下来,经济部分所占份额达到、甚至超过60%。这在以往的高考中是从未出现过的。

2)周年事件和社会热点入题比往年力度更大。广东卷历来对周年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讳莫如深,“犹抱琵琶半遮面”,今年却大胆引入,公开涉题。如全卷涉及到的周年事件有:共产党宣言发表165周年、马克思逝世130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7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周年等。此外,社会热点问题也频频入题,如“家风是什么”(12题、15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17题)、“产业转型升级”(20题)、“中央一号文件”(涉农)(13题、38题)等。

3)主干知识考查特征更加鲜明。高考的主干知识越来越集中,而且年年考,反复考。2014年试题涉及到的主干知识主要有:均田制、专制主义、理学、辛亥革命、毛泽东思想、新中国初期外交、罗马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西方代议制、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工业革命、小农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马歇尔计划、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危机、改革开放等。其中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从2007年以来连续8年都出了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从2010年来连续5年入题,马歇尔计划从2011年以来连续4年入题。

 

三、试题新亮点

1)试题的生活化痕迹非常明显。全卷所选的史料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如12题祖先牌位,13题永业田(土地),15题科举考试,20题经济转型,21题工业发展,23题货币金融,38题近代中国衣袜鞋带、电影、漫画等,39题焦虑等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命题者所选史料来源丰富,无论是古代诏令、明清小说、外国教材,还是近代日记、领袖语录、经典文献、外交评述,抑或是命题者自己的综述,都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十分贴近学生实际。

2)试题的选拔性功能特别突出。一是命题不拘泥于教材,有些内容教材根本没有涉及到,但它照考不误。如13题唐朝均田制的破坏,除了人民版教材有所涉及外,人教版和岳麓版教材根本就没有这个内容。再如39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焦虑的时代”,涉及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侵略、绥靖政策、局部战争等,这些都是选修三的内容,整个广东高考都没有列入考试范围,但命题者却“无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二是注重宏观考查。不拘泥于具体的、单个的史实,关注的是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特征,这在两个主观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选择题也有一些属于考查阶段特征的,如13题唐代诏令对某一现象的批评反映出社会发展的特征;15题通过《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的一段话,提示出清朝前期的社会特征;三是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如38题的考查的思维能力就有:甄别史料、提炼信息、辨析比较、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等。总的来话,非选择题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3)命题的学术化倾向继续加强。命题者都是大学的学术专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术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等引入到了试题中,这一点在广东试题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尽管去年曾有中学老师撰文批评过这一现象,但今年这种趋势仍在强化。两个主观题突出了历史研究,如38题“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的反映,探究历史要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39题“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和划分”。有人说今年的39题第(3)问“历史分期”与201138题第(3)问“高度雷同”,简直就是翻版。选择题中也有大量的学术类题,如12题“宗”字的含义,唐代诏令,16题会长日记涉及到史料的运用。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