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黄牧航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李娟如     所属单位:梅县区新城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4    浏览数:1     

Moodle环境与非Moodle环境下诊断性评价效果比较

——以高三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和评价为例

梅县新城中学    李娟如

摘要:许多老师都有切身的体会,传统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距离。问题主要表现在: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学校都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网络辅助教学,特别是Moodle网络学习社区教学平台的构建,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和教学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也使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

关键词:诊断性评价; Moodle; 评价活动模块

历史课要在Moodle环境下教学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的,或者认为有点“小题大做”,浪费资源。而把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带到电脑室,在Moodle网络学习社区平台下进行关于高三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的教学,更让人匪夷所思。但事实证明,在Moodle网络学习社区教学平台与非Moodle环境下,即传统教学上的诊断性评价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因为“Moodle是在我们过去熟悉的课件、积件、资源库、博客等软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针对课程教学活动的管理来设计的,覆盖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管理,是支持教学活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1。它能让教师想起什么就做什么,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作为“菜鸟”的我来说,接受它并不难,另外,通过运用和在Moodle环境下的教学实践也让我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本文就以高三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和评价的教学为例,谈谈在Moodle环境与非Moodle环境下诊断性评价的效果,以期抛砖引玉。

一、什么是诊断性评价

教是为学服务的,学又与评价联系在一起,教、学与评价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2。评价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目标设定之后,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为了弄清楚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有效地开展所计划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种‘事前评价’。它一般由前提条件测验和事前测验组成,进行前提条件测验是为了弄清楚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等,进行事前测验是为了弄清楚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换句话说,诊断性评价是开展有效的教学首先应该进行的一种摸底性评价,这种评价的功能在于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经验、兴趣、积极性、理解程度等,明确学生对学习的准备情况、问题所在和适应性等。其目的是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起点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3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教授布卢姆(Bloom,B.S.)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和教育评价理论被引入到日本以后,一直在日本十分盛行的几种评价形式。布卢姆的诊断性评价思想体现了教学观的一大转变,它从以往挑选学生去适应既定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开创适合学生特点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它以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作为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措施的依据,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的目的。但在传统的教学环境即非Moodle环境下是很难突显诊断性评价的,更别说实现布卢姆(Bloom,B.S.)等人的诊断性评价目标了。而在Moodle环境下,效果就完全不同了。Moodle是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目前在各国已广泛应用,Moodle这个词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首字缩写。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在中国我们有些教授把它称之为“魔灯”和“明灯”。Moodle平台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即教育者(老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因此,当我校构建了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后(如图1),就为我开展网络教学插上了翅膀。

                                

() Moodle网络学习社区平台的存在便于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和实施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对于历史小论文撰写和评价的教学,作为高三历史老师兼班主任,工作忙,任务重,很难客观、全面地教授和评价学生的写作。太多数情况是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关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给出一些素材,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整理出论文,最后老师根据学生上交的作业(往往交不齐),凭主观印象给出成绩,或者只选择目标生的论文来修改,修改一次历史小论文通常要花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才把论文修改的情况:主要是在作业本上打上分数,分析评语较少,反馈给学生。这样学生不当回事儿,老师也改得不情愿,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可见,在传统的历史小论文撰写和评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种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和客观性。

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佐藤学说:“教学是多种思考相互呼应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应每个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4。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虽然我们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对于探究活动课:历史小论文撰写和评价的教学这样的课来说,效果不是很明显。随着学校校园网的逐步普及和完善,特别是我校Moodle网络学习社区平台的构建,我发现在Moodle的教学活动模块中,有一种“互动评价模块,是一个专为评价而设计的活动模块,此模块允许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其中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支持各种可用的评分级别,教师可以提供示例文档供学生练习打分,有很多非常灵活的选项。”5。这就非常适合我教授历史小论文撰写和评价这一课,于是我把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带到电脑室,给他们上了一节中学阶段“难忘的一课”。(如图2

2

因为改变了以前的上课方式,学生们表现得异常活跃,而且也非常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课前任务:把各具特色的小论文上传到我校Moodle平台上,分好带有历史色彩的小组(激进派、洋务派、维新派等),酝酿着如何评价他人的论文、、、、、、在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不因成绩)而表现得异常出色,聚精会神地听课,完成每一项任务,专注地评价作品,没有一位同学开小差,真正打造了“高效课堂”。

通过具体实践,使我认识到Moodle网络学习社区平台的存在,为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平台,老师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路人。其互动评价模块中的教师评价既具有传统教学评价的作用,也是其它评价的标准;学生对教师样例的评价是为学会客观地评价打基础,为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互评做准备。通过自我评价活动让学生增强自信,强化自我意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添加评论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和打字水平。只有在交流和互动中才能突显自己,要获得良好的人格魅力首先要推销自己,表现自己,同伴互评让学生增进彼此的了解,也为老师了解学生和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素材。在整个评价活动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学习热情异常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为紧张、沉闷的高三生活注入了一股春天的气息,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中的“以生为本”的教学。

()Moodle评价辅助平台下的教学活动模块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

首先是作业模块。这个模块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交作业并且老师可以针对作业的情况进行打分和写评语,也为同学之间的作业互评提供依据。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模块,将自己的作业以各种格式的文件上传(Word、PPT,图片等)。这就让喜欢标新立异的新时代中学生有了发挥的平台,比起传统的在作业本上写作业,他们更愿意使用电脑输入作业,特别是有关探究活动课,如历史小论文的写作等。因为可以使用互联网直接从网上下载或了解写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和需要的素料,操作起来更方便,思路也更清晰。因此,在讲授历史小论文的撰写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历史小论文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把写好的小论文上传到我校Moodle平台上的学生论文提交区,(如图3)

                                      图3

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完成,但我从Moodle平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上交作业的情况。同时,我也可以随时打开电脑批改学生提交的比较有质量的作业,“学在其中”。因此,这一模块的存在为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独立学习、开拓视野创造了机会,让学生相信“我能学”,也使他们相信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即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的基础方法---学会学习历史。

其次是Moodle环境下的讨论区。讨论区是Moodle中一个强大的交流工具。新课改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而 Moodle中的讨论区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和张扬风格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讨论区允许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在互联网的条件下进行交流。这种具有共时性和实时交流的网上讨论,可以减少面对面交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讨论区允许用户评价其他人发的帖子,这对于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态度等方面是很有用的。在讲授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这一课时,我充分运用了这一模块,先让学生分好带有历史特色的学习小组,然后让各小组在讨论区通过学习、批改他人的论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根据老师给的评分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作品。(如图4

4

在这里,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然后组织一段比较中肯的文字,以回帖的方式对自己的或他人的小论文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各有特色,就是同一篇论文,评价的角度也不一样,(如图5)学生们的“专业精神”真让我感觉有点“ 自愧不如”。

5

另外,Moodle平台还提供了聊天、选项、测验、投票、资源、问卷调查等主要教学活动模块,这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一轮教改的需要提供了条件。

三、对使用Moodle网络学习社区教学平台的反思

英特尔公司的CEO贝瑞特博士说过: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而Moodle就是教师魔术师手中的“魔灯”。因为Moodle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以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法为其设计的理论基础。它允许师生或学生彼此间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可论述的世界,和一个共同架构,在其中可以产生沟通;最终实现“集体智慧”和“集体认知”。这就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当我校构建了Moodle网络学习社区教学平台后,我就跃跃欲试,而且成功地运用它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如探究活动课。但由于还处于尝试阶段,所以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利用Moodle网络学习社区教学平台,本人对学生举办了使用Moodle平台的专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何注册,如何阅读教师发布的课程资料,如何进行网上讨论,如何提交作业和利用互动评价进行互评等。这就要求老师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同时也要求老师的计算机技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很好地控制整个教学环境;另外,由于受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只有通过考试得出成绩才能正确地评价学生;学生虽然到电脑室上课热情很高,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没有预期的高涨,有些学生需要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甚至有个别学生利用互联网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因此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一定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于这种基于网络的建构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创建课程网站时,应该对课程的类型、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学习目标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作为城乡学校,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挖掘“魔灯”的潜能,使教师们可以成为驾驭网络教学和教研的魔术师,让Moodle网络学习社区教学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从而推动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今后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茅卫东,点燃千百万教师手中的魔灯——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EB/OL].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6/1227/2823.asp,2006-12-27.

[2]王红艳,解芳,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4,(4):37-40.

[3] B.S.布卢姆等:《教育评价》,邱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187-193

[4]【日】佐藤学 著 李季湄 译 《静悄悄的革命》 长春出版社 2009 (2):142

[5]黎加厚,胡丽萍. Moodle之互动评价:信息化的评价活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7-8):72-73.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