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徐颂军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林燕     所属单位:中山市横栏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2    浏览数: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实录

中山市横栏中学   林燕

一、新课导入:

师:投影图片:中山市金钟水库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提问:1、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

生: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地形。

2、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

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师: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生:气候→生物:以金钟水库丰富的植被为例(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以珠江三角洲为例(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以黄土高原为例(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师: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生: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师:你能画出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吗?

请两位学生在黑板演示画出循环示意图。

教师以学生的示意图为蓝本分析:

1.水循环: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师:通过各种循环,不但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各要素也在时刻变化中并影响着其他要素的性质,然后形成更紧密的整体。在生物循环中这种特点非常突出。那什么叫生物循环?生物如何影响其他要素的性质的呢?

学生阅读案例1,【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师: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生: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师:对,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光合作用的过程,请大家思考光合作用与地理要素、生物循环的关系。         

教师讲解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境

教师边讲边画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投影小结:

 

 

 

师: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新功能----生产功能。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

师:这个过程需要那些自然要素的参与?只有生物本身能合成有机物吗?

生:不能,必需植物、大气、土壤及水、岩石共同作用才能形合成有机物。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生产功能是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需要将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师:如果这是一棵阔叶树种,挪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能不能成活?成活需要那些条件?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承转:在西北地区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植物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师:投影西北地区的植被---骆驼刺的剖面图。说明由于水分的改变,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发生了变化,为了生存,生物必须改变个体形态,达到协调。转入平衡功能。

2.平衡功能

师:藏羚羊的生存环境,数量变动的原因?其数量是否保持稳定?

【投影/教师小结】

 

师小结:从臧羚羊存活数量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总是努力保持自身性质的稳定,从而避免环境的重大变化的。请同学们用这一理论描述一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原因和过程。

生:生物呼吸和燃烧化石燃料产生二氧化碳,再通过绿色植物和海洋生物消除二氧化碳。

师:对,为了减缓二氧化碳的增加,需要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消除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成分保持相对稳定,保持平衡。

师:从平衡功能可知,地理环境为了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如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为什么变化?如何变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案例2,完成: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导致哪些地理要素发生改变?

2.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投影/教师小结】

 

 

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过程:水土流失。

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师:自然界中相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你能举出相关的现象吗?

生:全球变暖。

师:对,湖泊的演化也是典型案例,湖泊会怎样演变呢?

学生活动:P89活动题:观察a-e图,发现湖泊面积和深浅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学生从每一组图总体感知地理要素的特征,再比较各地理要素的演化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地形:湖泊—陆地;  气候:湿润—干燥;      生物:水生—陆生;

土壤:湿—干;   水文: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教师小结:从以上的两个案例我们能否推测人类活动会干预自然的演化过程呢?人类可通过哪些行为干扰自然发展的呢?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案例3分析:找出东北森林的位置,依据案例写出森林变化导致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师:

 

 

 

 

 

 

     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讨论】讨论p90活动题:分析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课堂小结:

师:我国修建的长江三峡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是举世闻名的工程。这说明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但是人类在进行大型工程的时候,必须反复论证,以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不可否认,造坝治理水灾和索取资源的确是人类的创举,但正如其他活动一样,人类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长远代价。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用综合性、整体行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分析区域特征的时候也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

课堂练习巩固。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