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胡继飞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刘开湘     所属单位: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4    浏览数:3     

 

血糖平衡激素调节和糖尿病防治的教学设计

执笔人:刘开湘

1 学情分析

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基本卫生知识、保健知识、疾病知识的培养是当前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教材中“与生活联系”、“与社会联系”,普及相关医学健康常识。人教版《生物·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中重点以血糖调节为例分析激素调节的方式,并在“与生活联系”阐述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与生活联系”指导学生自主构建血糖调节模型,并学习糖尿病及防治的相关知识。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让学生掌握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

2)让学生了解糖尿病及其防治措施。

2.2  能力目标

1)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建立血糖平衡激素调节的模型;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通过合作和实际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2)让学生了解糖尿病与饮食习惯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3 教学重点、难点:

3.1.教学重点:血糖平衡的调节,糖尿病的病因及预防。

3.2.教学难点:建立血糖调节模型

4 教学策略

4.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构建模型;

4.2 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5 教学过程

5.1播放糖尿病视频资料,创设教学情景。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糖尿病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糖尿病的起因、病症和危害,让学生初步了解糖尿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设问引入新课。根据“问题探讨”提出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根据材料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

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你认为血糖的浓度会下降吗?

研究表明,在长跑过程中,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这是为什么?

5.3 提出问题:机体如何通过调节和控制血糖的平衡?

5.4 归纳讲解:教师图解归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平衡机制。(见图1

                         

                             

血糖浓度低时的调节                     血糖浓度高时的调节

1 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1

5.5 建立模型:采用角色扮演的策略让学生自主建立血糖激素调节模型。

5.5.1 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制作血糖来源和去向挂图,准备20张小卡片,每张卡片代表0.1g/L血糖水平;在黑板中挂好挂图,在中间血糖处贴上9个卡片,代表正常血糖0.9g/L;(见图2

血糖 

(0.9g/L)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

肝糖原的分解

氨基酸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细胞的氧化分解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2 正常血糖     表示0.1g/L血糖

5.5.2 分组

将学生分AB两组,A组代表胰岛A细胞,B组代表胰岛B细胞,2组中的学生分别扮演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A组学生:代表胰高血糖素 ;B组学生:代表胰岛素。A组、B2组学生代表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作自我介绍:见表1

胰高血糖素(A组学生)

胰岛素(B组学生)

我是胰高血糖素,我来自胰岛A细胞

我是胰岛素,我来自胰岛B细胞

我的作用是升血糖

我的作用是降血糖

我的缺乏会引起低血糖

我的缺乏会引起糖尿病

                                1

5.5.3 构建血糖调节模型:

【师】老师向中间圆圈代表血糖处逐步添加卡片,当添加到18片,讲解:这时候由于血糖过高,有可能会引起糖尿病。(见图3)

血糖 

(1.8g/L)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

肝糖原的分解

氨基酸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细胞的氧化分解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尿糖

                                 

                     

3  血糖过高,引起尿糖

【师】血糖过高时人体什么器官、细胞分泌什么激素?如何降血糖?

B组学生】代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将血糖中超过9片的卡片分别挂到3个血糖去向,表示胰岛素将血糖降至正常水平。(见图4

血糖 

(0.9g/L)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

肝糖原的分解

氨基酸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细胞的氧化分解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4 胰岛素降血糖

【师】特别提醒:胰岛素同时也通过抑制血糖来路而降低血糖含量

【师】将中间圆圈代表血糖处的卡片减少到6片,然后讲解:这时候血糖过低,有可能引起低血糖。(见图5

血糖 

(0.6g/L)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

肝糖原的分解

氨基酸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细胞的氧化分解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5 血糖过低

【师】血糖过低时人体什么器官、细胞分泌什么激素?如何升血糖?

A组学生】代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上前在血糖来源中增添卡片,同时添加卡片到中间圆圈处,表示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和其他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恢复正常。(见图6

血糖 

(0.9g/L)

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

肝糖原的分解

氨基酸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细胞的氧化分解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6 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师】特别提醒:胰高血糖素也同时通过抑制血糖去路而提升血糖含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为相互拮抗作用。

【师】根据刚才的模型构建,什么情况会引起糖尿病呢?用你们学过的知识如何简单地诊断糖尿病?分组讨论。

【生】胰岛B细胞病变会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可以用菲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对尿液进行诊断是否含有还原糖,也可以用葡萄糖试纸对尿液进行检测诊断。

【师】如何治疗糖尿病?胰岛素能否口服?

【生】可以采用注射胰岛素治疗,关键是修复胰岛细胞。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无效。

【师】总结糖尿病“三多一少”及其他病征。

5.5.4教师拓展介绍糖尿病的病因

糖尿病是复杂的,经常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发病。

1、遗传;在部分糖尿病人中明确有遗传因素影响发病,现在多认为部分糖尿病系多基因遗传疾病,不是由某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基因量达到或超过其阈值时才有发病的可能。

2、病毒感染;许多糖尿病发生于病毒感染后。

3、自身免疫病;

4、继发性糖尿病; 
5、其它诱因 :
饮食习惯: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明显关系,而与食物组成相有关,如精制食品及蔗糖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由流行病学分析,高蛋白饮食与高脂饮食可能是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肥胖:主要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肥胖是食物的热量超过机体的需要所致。过量进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而且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可能诱发糖尿病。 

5.5.5介绍糖尿病防治方法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注意饮食卫生,膳食结构要合理,粗粮、细粮、荤素搭配要适合,少吃甜食

3、防止肥胖,少吃肉,多吃水果、蔬菜,尤其在吃肉类要同时多吃青菜,切忌乱吃,暴饮。

4、保持心境开朗,排除心理障碍。

6 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较专业的医学健康知识,如果授课时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容易因内容抽象而失去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基础医学、疾病知识总是充满好奇,通过本节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新时期的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将健康知识与教材知识相整合,努力构建“与生活联系”的教学情景。

参考文献

1]易兴无.“血糖调节”微型课实录及评析.《生物学通报》[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4440-42

附件

  • “预防高血压和学习测量血压”教学设计(刘开湘发表于中学生物教学).doc     下载
  • 血糖调节和糖尿病防治教学设计.doc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