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美术陈渐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周瑞     所属单位:东莞市塘厦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1    浏览数:6     

 

当前高考美术的训练方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美术高考学生的大量增加,美术培训机构也纷纷涌现,大的培训班学生上千人,小的几十到上百人。有些学校也直接办起了美术特长班,甚至是以美术为主的艺术高中,他们各行其道,总有自己的方法应对美术高考,虽然有的也比较成功,但大部分都存在着训练方式的不合理,只是模式化的应考,并没有真正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的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零散且缺乏连续性

   目前大部分的美术生初学美术的时候都是在学校里或当地一些小画室学习基础,等到临近高三美术高考前几个月,由老师推荐到考前班集中培训。一般学校里的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时间比较短暂,没有很好很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比较零散,如:初学素描时,老师让学生开始就从明暗素描画起,摆上几组的石膏几何体,再简单的讲一下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学生就照葫芦画瓢,练习的时间也比较短。因为没有经过结构素描的训练,没有充分的理解透视原理,学生画出的石膏几何体自然会出现形的不准确,画面没有空间感等问题。接着就是走过场是的画一些素描静物,然后就进入素描人像的练习。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知半解的,还没有熟练各科目的内容,就到考前班去突击训练。考前班只是针对高考美术的应试训练,不可能在绘画基础上花时间去重新训练结构、透视之类,所以这些学生大多都是囫囵吞枣的状态,说白了就是顺大流,用时间去磨练水平,只是绘画的熟练程度提高了,并没有能够真正提高水平。

也有一些学校的学生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在本校学习的比较好,但到了高三去了外面的美术培训班,反而不知所措,成绩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考前培训班是个大熔炉,有来自各地的学生,不乏很多专业基础扎实的高手。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增加阅历、开阔思维,这样可以较快地掌握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1]但是由于近几年来美术高考生的人数众多,这种集训班也很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本来学生在学校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大多数的集训班并没有合理的教师配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只是临时从当地的一些美术院校聘请一些在校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这些聘请的教师本身就没有很多的教学经验,更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他们所教内容零散,没有连续性,如:有的老师教学计划不固定,一段时间让学生画素描人像,发现学生造型不准,赶紧又让学生去画石膏像,以此来加强造型能力,如此反复只能耽误教学进度;有的教师开始就让学生写生,待学生画不好了,他也不讲解画不好的原因,又让学生去临摹,根本不知道怎么安排教学;有的老师看到学生的素描调子画过了或还不够,就让学生把调子减弱或加强些,因为不懂得调子是如何产生的,换了一张画,学生还是不会画。甚至还有中途更换教师的,使得学生更没法得到系统的学习,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自然难以提高。

(二)教师水平不齐且缺乏统一思路

  有些有艺术特长班的学校,尽管配备着专业美术教师,师资力量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聘请外校教师教学,但教学质量仍然难以提高,主要是因为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教学思路。

由于高考美术的火热,一些普通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都办起了美术特长班。尽管都配备了美术教师,但很多都是以前讲美术欣赏课的教师,突然让他们带高考美术的专业训练,显然有些难以适应,一是长时间的缺乏美术专业的训练,手上功夫欠缺;二是没有高考美术的教学经验。所以在应对高考美术教学上,他们没有底,不懂得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经常出现课程安排不合理和教师的教法不统一,例如,在教授素描基础的时候,有的教师是以教结构素描开始,有的是以明暗素描教起。再者不同的是教师有不同的教法,有的教师统一全面抓,用自己的风格方法对待所有学生。美术本身是一种个性的文化,这种教法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甚至无法是从。

还有一些学校,虽然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思路不统一,有时前面教师教授的方法和风格,后面的教师给否定了,例如:有学生画静物素描的时候,前面教的老师让学生先勾出物体轮廓线,再上调子,要求学生运用线条去画素描,重视线条;后面教的老师却要求学生放弃线条,要重视形体,告诉学生物体没有线条的存在,线只是物体形体转折在视觉上出现的边缘,是抽象的提取出来的元素,线条要融合在形体之中,完全否定了前面老师的教学。或者前面教师教出了成绩,后面的教师没水平又不认真教,这样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水平也就无法提高,学生成绩自然提高不了。

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有很专业的美术教师,但师资太少,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提高升学率,学校采取在教学上主要是以本校的教师授课为主,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高校或外校教师讲授重点,或者教授本校教师不擅长的专业。这种方法主要可以取长补短,也让学生可以不教条的一种画法的模仿下去,能给学生一些新的方法。有时外聘的教师也与本校教师方法不对路,学生也无法适从。如:外聘的教师重视光影素描,要求学生要多分析光影对形体产生的效果;而本校的教师却注重结构,主张学生弱化光影,要求准确的画出物体的素描结构。两个教师两种观念,虽都没有错,却让学生难以选择。特别是临近专业考试前,教师方法不统一,学生很容易混乱,这样会导致有些学生考试发生严重失误。

(三)纯粹的技法训练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培育

绝大多数的考前培训班都是随着美术高考的火热应运而生的,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经济利润,对教学计划的安排都比较单一,都是一味的专业技法训练。大部分的画室都是一个老师带几十个学生,每个人都是按老师说的去画,学习的都是如何像老师那样排线条,上调子,画笔触,似乎画成老师那样就是最好的了,更多的是一种模仿,根本不懂得绘画内在的涵义和精神。例如:在进行石膏像写生时,只会要学生定点看,用长线条打形,从大的形到小的形,慢慢的具体化,把形画准了再上调子,只是对着石膏像画石膏像,连石膏像是谁都不知道。教师更不会给学生分析石膏像所处的时代背景,雕塑家是怎样表现人物个性以及这种个性在石膏像上是怎样体现的。

也有一些大的培训班和高中,师资力量雄厚,学生人数众多,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模式完整系统,教学经验丰富,对美术高考的每一个环节都很熟悉,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没有重视,如:当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蓬勃,到处画展不断,有的教师也经常带学生去参观,在展厅里,学生有了更多的求知欲,可教师却只会告诉学生这是哪些画家的画,画家有多大的名气,却不懂得给学生分析画家所处的时代,有着怎样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画面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参观画展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加强技法的训练。美术本来是对人的一种审美教育,技法只是显现这种教育功能的一种手段,这种只重视美术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人文教育,对美术教育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四)单一的评价标准而缺乏应有的评价功能

由于当前美术高考学生众多,各个画室和学校美术生都比较多,而相对的师资缺乏,每个教师都要负责很多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就无法照顾到每个人。所以在教学训练时,教师总是在学生画完每一张画时做一个简单的评价,或者只是简单的指出不好的问题,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学生也就概念模糊,水平停滞不前。例如:在速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摆好了模特的动态,开画前只是强调了一下要注意人物的动态和比例,然后直到学生都画完了,才让学生一一拿给他看,评价的也是说线条太乱了,或者线条太软了等简单的意见,显然让学生很是摸不着头脑,只知道线条不好,却不知怎么画才好。有时学生一张画里出了某以问题,教师却全盘否定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思想。如:在素描人像写生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透视出现问题,人像的形变了很多,他并没有及时的给学生讲解透视的原理,而是严厉的批评学生“连透视都不理解,形都画不准,以后还怎么画画啊”。这样严重的话语一出,学生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自然不想再学下去。美术是一个人文学科,没有一个绝对值,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缺乏应有的方法,只能是适得其反,使的美术教学难以前进。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