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提交校本活动成果截止时间:2014-07-15
  2. 作业要求:

    校本资源是对源于学校和用于学校的一切资源的统称。结合本校的学科的建设与自身教学实践,提交一份本人或科组原创的校本教研资源。体裁和形式不限。

    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应为原创,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提示:校本资源必须是经本人创作或本校教师群体集体创作,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说课稿、文字或视频形式的课堂实录、学案或课件、教具学具、制度文化、试题或考试分析、校本教材、学科组特色活动纪要、专题教学总结、课例研究或行动研究案例、课题研究报告,等等。

    下载电子版:广东省2014年校本资源作业评分建议与范例.doc

     

  3. 发布者:陈建伟

提交校本活动成果

提交者:王秀玲     所属单位:梅县区松源中学     提交时间:2014-07-15    浏览数:0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梅县松源中学王秀玲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     培养诵读的能力。 

③    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诗情画意的写景特征。鉴赏语言淡雅优美,富有情韵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文中作者对友人的那种深厚感情。感悟文中描绘的景物所含有的深趣,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3、教学难点:

鉴赏文中的写景特点。 

 

解决办法:通过诵读、小组自学、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4、课时:2课时

 

.导语:

这山漂亮吧?同学们看到这么漂亮的山想和朋友分享吧?同学们是怎么和朋友分享的?手机微博、微信?现在是上课时间,同学们可不能用!手机虽好,可不要滥用哦!我们现代人用微博、微信,古人用什么传情呢?

同学们知道的古代书信有哪些?

二、书信简介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体,由于用途和作者身份不同,古人将书信区分为“书”、“简”、“笺”、“牍”、“札”、“素”、“教”、“状”等名类。“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写信所用的木板和白绢长度通常都在一尺上下,所以又叫“尺牍”、“尺素”。信件也有称为“函”、“缄”、“启”的。“函”本指封套,“缄”本指封口,信件是它们的引申义。“启”作为信件的别名,表示陈述之意,与开启之“启”有别。总的说来可分为两大类:

1、叙写生活琐事,往来应酬,或三言两语的短函,也就是所谓“尺牍”.

2、涉及社会民生、政治经济、学术思想等有关问题,叙事说理或抒情言志而又篇幅舒展,首尾俱悉的“书”。

古诗中有很多体现,比如: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 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 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古乐府) 

(3)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 ——古诗 
(4)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5)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饮马长城窟行》

 

书信作为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文体之一。他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媒介,它那信笔书写、情真意切、长短随意、舒卷自如的文体特征,还具有一种独抒性灵的美。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三、解题

山是什么山?这是谁写给谁的信?裴迪是什么人?

四、作者与背景简介(学生简介)

王维(701—761) ,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以尚书右丞终,又称王右丞。崇尚佛道,世称“诗佛”,后半生多过着隐居生活。

    王维存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历代传诵不衰。

补充: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王维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背景简介: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五、朗读,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全文。正音 

2、学生听录音范读、注意断句,体会其中的感情。然后指导朗读:本文多用骈句、偶句,而又以四字句为主,又如四字诗,音韵和谐婉转,富有节奏感。节拍以词意来分。如“近/腊月∕下”“临/清流也”、而“景气/和畅”“寒山/远火”。故而说“文中有诗”。

3、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

请学生翻译

教师明确

 六、理解课文

1、王维给裴迪写这封信,想告诉朋友什么内容?(概括段意)

第一段:记独游的索然无味。

              (因你不能同游)

       第二段:故山冬美景

             多思与你同游

       三段:故山春日美景图。

             只想邀你同游

2、作者描摹了两幅自然美景,请你找出相应的文字。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清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所写之景:玄灞、清月、水波、远火、犬吠、夜舂、疏钟

冷寂清幽

4、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摹美景?

(要抓住修饰词和动词以及描摹的顺序来分析)

 

描摹的顺序:是由近及远  由水而山、由视而听  由静而动(实写)

描写手法:以动衬静  以明托暗  以声显寂

以声写静

5、春景图鉴赏

 

①     第三段写了哪些景物?

山青、树绿、草润、鱼跃、鸥翔、雉鸣

②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丽欢快 

③     给本图加个小标题

山中春日图

④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摹美景?

描摹的顺序:

由山到水  由天到地、由视到听  由静到动(虚写)

描摹的手法:

虚写  动静结合

 

6、两幅图画对比有何不同?

描写对象

冬景

春景

描摹顺序

由近及远  由水而山、由视而听  由静而动

由山到水  由天到地、由视到听  由静到动

表现手法

以动衬静  以明托暗  以声显寂  实写

动静结合  虚写

意境

冷寂清幽

明丽欢快

 

 

借景传情

借景寄意

7、既然“实景” 已经能够表现“深趣”了,为什么还要写“虚景”(春景)呢?

这是作者心中的一种向往、想象,一实一虚,虚实相生,形成对比,亦相互映衬,这样讲究虚实相生之美,才能“化景物为情思“。总之,这篇文章以淡泊之景来写淡泊之情,两幅画图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闲居生活中那种清高恬淡的情趣无不涤荡于其中,真正做到了景与情的水乳交融,这种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含蓄、隽永。

8、如何理解“是中有深趣”?

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 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写出了他归隐后乡居生活悠然自得的心境,从景物中领悟到返璞归真的真意。那王维在景物中何尝不是寄予了自己的一种人生理想呢?(清高淡泊的人生追求)

9、如果你是裴迪,看到这封信,你能感觉到你的朋友好知己传递给你的“深趣”是什么吗?

(1).享受山中有大自然赐予的美景和闲适恬静的生活情趣。

(2).两人共同爱好,志趣相投: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

( 3 ) 从发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进而达到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达到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淡泊的人生志趣。

10、总结

本文文中有诗,文中有画。写景虽占大部分,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不论是独游的无味,还是对往昔的回忆,以及最后发出的邀请,都是向裴迪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11、作业   课后练习P36    教辅资料P26 基础练习

附件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